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每當我們回望人生的來路時,就會發現,我們遇到了許多差強人意的事兒,遭受到了許多難以言明的苦難。
随着時間的流逝,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就連我們也逐漸老去了。唯有此時,我們才明白李白所言“朝如青絲暮成雪”的真正含義。
面對人生之苦難,面對時光之流逝,就連蘇轼也對着江邊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我們每個人,哪管你是否腰纏萬貫,哪管你是否有權有勢,在天地之間,其實都不過是一粒渺小的塵埃罷了。
于時間而言,我們就是曆史煙雲中的過客,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大多時候都不會留下足迹。
于宇宙而言,你所存在的瞬間,都不過是萬千光年中的彈指一揮間罷了。啥也無法改變,包括你自己。
當人有所經曆,有所沉思之後,他們自然就會變得“通透”起來,不想再被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兒而煩擾了心情,也不想再被過多的憂愁而消磨了人的積極心态。
所謂“一切苦難,皆源于你看不透。”在生活中,真正活得“通透”的人,早已看透了這三個真相,生活越過越幸福。
活得“通透”的人,早已不再執着
一念執着,一念放下;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人世間所有的苦難,皆與人的“一念之差”離不開。你的一個善念,也許能助你擺脫苦海,你的一個執念,也許會将你拖入深淵。
人,為何要“看透”呢?
就是因為你看不透,你就無法讓你的内心超越現實,從而突破更高的境界。要知道,你的心如果一直停留在塵世的表層,那麼你将一直承受凡塵瑣事的侵擾。
如此說來,什麼才是真正的更高的境界呢?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就是要我們學會“放下”,不要再為了小事而執着。
有些人,就因為别人罵了他們一句,所以他們便懷恨在心,用别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從而壞了自己一天的好心情。
有些人,就因為自己的失誤造成了金錢或者人情上的損失,所以一直活在後悔和抱怨之中,滿心昏暗,整日垂頭喪氣,仿佛全世界都欠了他們一樣。
這樣的人,終究是過不好這一生的。相反,如果你懂得不再執着,懂得放下,你會明白,别人說什麼,那是别人的事兒,自己的過錯,也不過是人生之經曆罷了。這一切,又有何可糾結的呢?
放不下的,終究是苦的。而放下的,終究是你的福報。
活得“通透”的人,早已擺脫了無用社交
在如今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我們唯一難以擺脫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說到“交往”的問題,你的交往原則是怎樣的呢?
在一些人看來,隻要在特定的時間遇到特定的人,自己都會主動和他們交朋友,甯可交錯一千,也不能放過一個。
這樣的人,他們秉持的,就是“多多益善”的交友原則。
相反,在另一類人看來,自己交朋友,完全是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三觀。如果雙方感情較好,三觀相似,這才将其邀請到自己的生命當中。
這樣的人,他們秉持的,就是“甯缺毋濫”的交友原則。
但是,在這個人情網絡相互交織的社會中,越是活得通透的人,他們越有可能成為第二類人,從而擺脫了“盲目交友”的準則。
要知道,我們交朋友,隻是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讓自己的情感空間更加美好,而不是招惹那些隻會僞裝,毫無真情的人來到你的生命當中。
社交,應該是有用且實在的,而并非是盲目且泛濫的。很多時候,前者會給你帶來“真友誼”,而後者,隻會給你帶來“真禍患”。
活得“通透”的人,早已與“天地”相融
在儒家學說裡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一個人一生的追求和最高的理想目标。
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麼我們最基本要做到的,就是要懂得如何“修身”。
修身,其實就是一個修煉自我心性的過程。
古人有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樣的境界是最為令人推崇的。因為凡塵俗世三千丈,不如明鏡一顆心。越是内心澄澈透明的人,他們越不會被瑣事所煩惱,而是自得其樂,随遇而安。
所謂的“順其自然,随遇而安。”這樣的行為的背後,就是人的内心與天地相融,從而達到了最為理想的境界水平。
古人曾言“天人合一”,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在不同的時間點裡面,該做什麼事兒,就做什麼事兒。而有些事兒,該不能做,那就一定不能去做。有道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所以說,不管你身處在什麼環境之中,别糾結,别煩惱,而是要心懷感激,順應天地的規則,順應自然的規則,化不争為必争,化無為成有為。
就像流水一般,與天地萬物相融,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驚濤駭浪。可說到底,終究是成就了“細水流長”的溪流痕迹。
人,就該如此。内心如水透明,思想如水靈活,做人如水機變,行事如水穩重。隻有這樣,你才能活好這一生。
文/舒山有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