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三種境界緻良知?孟子說良知是恻隐之心、羞惡之心普通人認為良知就是良心而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則包括兩個要素一個是良,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良心一個是知,等同于智慧意思是說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定良心與智慧兼具,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王陽明人生三種境界緻良知?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說良知是恻隐之心、羞惡之心。普通人認為良知就是良心。而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則包括兩個要素。一個是良,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良心。一個是知,等同于智慧。意思是說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定良心與智慧兼具。
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若要"緻知",必須尋求"内心"的力量。這與朱熹的若要"緻知",必先"尋理"(天理)是不同的。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良的形式也常常不同,但内涵不變。緻良知就是要用智慧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研究的一個核心概念,并且這一核心概念在王陽明提出之前有一個發展過程。事實上,王陽明并不是在“龍場悟道”經過之後提出“良知”的,王陽明現實領悟了“良知”,在領悟的基礎之上點明“良知”二字,“良知”雖然是王陽明心學思想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性的概念範疇,但這一概念範疇并不是在陽明于之後馬上提出的,實際上,王陽明經曆了一個先悟得“良知”到直接點明“良知”二字的思想發展過程。
事實上,“緻良知”思想是王陽明站在宇宙實體的角度,經過對天理本體的明證性本心的反思,形成認識論、本體論和修養輪一體化的研究成果。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這裡所說的“善”是超越道德善惡的不可執之善,是社會與自然、理性與感性、美與善相統一。他在現實中從不墨守成規,從不被任何教條所束縛。隻遵從内心的良知,達到了道在心中,遵行道,但從不為人為的道德所囿的活潑潑的、怡悅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王陽明提出的“緻良知”是在“四句教”的基礎之上結合認識論、本體論、修養倫的研究提出來的,因此理解“四句教”是理解“緻良知”思想的關鍵。實際上,王陽明曾提出将宇宙内在統一性看作是一個能動統一體,認為世間萬物的形成和變化都是這個能動統一體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這個能動統一體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王陽明認為它并不是源于人們的私人願望和主觀性看法,而是根深于宇宙自身的客觀存在。
客觀存在的”心之本”是天地萬物原本就存在的,是一種天然存在的客觀事實,這種天命之性顯現出來的便是“理”。天命之性以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本心所呈現出的天命之性就是“天理”。由“天理”自發形成良知本體,良知本體經過自我澄清和進行客觀的活動過程便是“緻良知”,王陽明認為“緻良知”并不是一個名詞,它是天地萬物進行結構性的動态改變而發生的客觀活動過程。
結語:
王陽明的“緻良知”學說凝聚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價值,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結晶,在中國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統一的環境下,人們的思想道德建設刻不容緩,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緻良知”,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充實自我精神内容,那我們偉大的中國夢肯定能盡早實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