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兩創進校園?來源:大衆日報原标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和合智慧,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優秀傳統文化兩創進校園?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大衆日報
原标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和合智慧
綿延五千餘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邃,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熔鑄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既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中華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之中,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和言行,塑造了中國人的人格和品行。近年來,從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高度,反複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簡稱“兩創”),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
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指優秀傳統文化舊形式被賦予新内涵、超時代觀念被賦予新闡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則是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凝鑄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新形态。“兩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新時代需求、遵循曆時态規律、轉換舊有存在形式、增添時代精神的基礎上,重獲新生、重現光彩的過程,深深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尚和合”哲學智慧。
和合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要義。“和合”二字最早見諸《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國語·鄭語》也言:“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同”就是單一性、一元性,排斥差異性、多元性;唯有“和”,也就是多元事物交融,萬物才會生發。“和實生物”體現的是天與人和、物與人和、人與人和的境界。在《之江新語》中指出:“‘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彙合、融合、聯合等。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因此,就本質言,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沖突、融合,以及在沖突、融合的動态過程中各元素要素的優質成分和合為新的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表明了一種協調、和諧與共生關系。自古及今,中國智者賢達将和合智慧構築為中華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和首要價值,積澱為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民族精粹和人格境界。
和合是諸多異質因素、要素的對待統一,不是一方消滅一方、一方打倒一方的單一法、惟一法,而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互補法、雙赢法,重視多元要素并存的必要和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體現了新時代中華民族主體對傳統文化的遴選、重組與再造,而不是舊有文化的翻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且吸納了外來文明中适合中華民族屬性的積極因素與要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洗禮,與其他優秀外來文化融合,從而煥發了新生機。所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文脈的時代強音、時代新生、時代智慧,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特性的時代創舉。
和合是諸多優質因素與要素的融合,是能夠推動産生新事物的積極成分的撷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就要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的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思想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邏輯起點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評價與遴選,而評價傳統文化是否“優秀”,當遵循文化演進的規律性、文化實踐的目的性與文化發展的趨勢性三原則。曆史證明,凡能夠在中國曆史諸時代得以不斷傳延或者不斷被修正而傳延的文化傳統,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符合曆史發展規律的優秀文化傳統。“兩創”是曆史鑄就、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的兩創,是中華民族不同時代的人們普遍接受和普遍認同的文化精神的綿延赓續。
和合是有機有序的創生和新生,是要素間的自我協調、自我組織、自我規範、自我适應,是新生命、新事物的不斷化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新時代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集中力量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建設美麗中國、幸福中國、和諧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兩創”就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立足新時代、融入新時代,開創文化新生命、生成文化新形态的文化塑造過程。
和合是生生不息的動态過程。達緻和合的各因素、要素自身都不是被凝固、定型的,因為各因素、要素自身也是由其系統内的因素、要素所結合而成的和合體。和合既是連續的、反複的、不斷創生新事物的“進程”,更是要素與因素之間和合運動、融通創生的“結果”,是狀态與效果的圓融統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是系統工程和動态過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求新創新的優秀傳統,《易傳·系辭上》有雲,“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禮記·大學》亦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日新月異、與時俱進,才能彰顯先進性、積極性。創新的效果是發展,是富有生命力、代表先進方向和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新事物取代了舊事物。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落腳于生産生活實踐,為實踐活動蓄積思想滋養、文明之光;“創新性發展”則檢視實踐效果的方向性、進步性和程度性。創造性轉化重在過程,創新性發展重在實效。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不意味着傳統文化一定得以“創新性發展”,但“創新性發展”一定是實現了“創造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中得以“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因素與要素不斷重組、融合,與時俱進,其時代價值得以充分發揮。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優秀傳統文化締造了中華文明輝煌,凝聚了中華民族不懈奮鬥、奮勇向前的中華民族精神,積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沃土,也為化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文明與文明之間的危機矛盾提供了思想滋養。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遵從了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曆時性規律,但又依據時代變遷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撷取遴選和轉生創生,中華文化精粹要義得以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在傳統與現代、古與今的和合融通中複興新生,大放異彩!
[張瑞濤,作者系山東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王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