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麼經常看展

怎麼經常看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21:21:38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

陳文令 藝術家

通過曆史能夠更好地鑒别今天,通過别人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這是我一直喜歡看全世界好展覽的原因。

程然 藝術家

為什麼看展覽?因為我們在展覽中可以擺脫現實。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4

陳可 藝術家

我是特别喜歡看展覽的人。看展覽類似一次精神出遊,離開此時此地,進入另一個時空,在那個時空裡,有機會跳出局限,從一個更遠的距離看自己。

蔡雅玲 藝術家

藝術之所以存在,是為了使人能觸摸到生活,感受真實事物的觸感。看展覽如同觀看話劇,我們能真實的感受到演員的回聲、場内的燈光、換場景時窸窸窣窣的腳步的震動。這些真實感受需要現場體驗,通過屏幕是無法感受到的。在看展過程中,進入到展廳,燈光、展場的動線、作品的嗅覺、觸感和尺幅都是藝術家想要呈現給觀衆的,而這些也是圖像無法傳遞的。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5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6

蔡志松 藝術家

對我來說,常看展覽意義不是太大。為什麼呢?作為藝術家,我們受過專業訓練,作品什麼樣?作者的水平與能力怎樣?刹那間就會感知到,所以好多展覽其實沒有必要去看或者待太長時間。但是我發現我挺喜歡藝博會的,尤其喜歡巴塞爾藝博會,每次去都感覺會得到好多啟發。因為有很多職業藝術家跟我們在學院或者體制内的藝術家不一樣,他們以藝術為生,必須要不斷有新的作品出來,還要考慮到作品的完整性,能夠被大家接受等,這讓藝博會更有一種鮮活的氣息。另外,每次去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總能遇着好多平時不常見面的朋友,而且藝博會上大家都穿戴整齊,賞心悅目,人跟作品都是風景。

杜若馨 藝術新生代

著名藝術評論家鮑裡斯•格羅伊斯在《時代的同志》裡提到:“21世紀初,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即不僅僅是大批量消費藝術,而且大批量生産的時代。藝術在今天成為了一種大衆文化實踐。”這也有力地解釋了為什麼廣大接受者需要觀看展覽,以及在藝術世界中展覽是整個藝術生産閉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觀看展覽對我們藝術創作者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每一名初生的藝術工作者都是在一次次近距離接觸成熟完整藝術品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技法、逐漸體會藝術的意境與格調,從而建立自己的審美觀和創作觀念。當然展覽也是有優劣之分的,這就需要我們仔細甄别,尋找優質的舉辦方,比如故宮、國博、中國美術館、UCCA等優秀機構和畫廊的書畫展覽。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7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8

何汶玦 藝術家

你說看展能有什麼意義呢?它沒有什麼意義。對于有的人來說是消遣,對于專業的人來說,更多是抱着一種學習的态度吧!看别人的創作思路,看他思考的問題和表達方式。

華成 藝術新生代

起初去看展是因為愛好,喜歡去看一些著名美術館的展覽,打卡拍照彰顯一些藝術修養。想當職業藝術家後,看展更像是一份工作,好的展覽基本都會去看,看展也是自我審視、檢讨的過程。成熟藝術家就像是标杆,需要好好學習研究,看展的同時也是了解藝術潮流的動向和梳理自己創作方向的過程,看展比在學校裡學習、思考來得更直接、深刻。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9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0

淩健 藝術家

我們參加藝術活動是現場的體驗,當然因為近期的疫情我們往往會在手機裡看展,但是這更說明了我們應該在現場對原作進行深入地了解,同時經過對原作的觀察和感觸,才能感受到藝術的潛質和多方面的直接影響,也就更加明确現場體驗和隔空體驗的區别。當你在現場時才能感受到它的質量和潛在的、無法通過屏幕感受到的東西,你是面對現實和真實的,也是在以最理想的方法觀賞藝術。

李貴明 攝影師、策展人

我們每個人都會去看風景、看動物、看植物,但這些都是這個世界已經創造好的。所以看看其他人頭腦裡想象的東西會很不一樣,尤其我們和某件作品産生某種共情時,已經不僅僅是觀看别人的思維,也是反觀自己。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1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2

蒙志剛 藝術家

看藝術展是一場精神巡遊吧!讓人能跟随不同的原創視角,進入衆多别樣靈魂的精神世界,并時不時穿越意識空間和曆史空間,不獨獨活在這一世上。

馬得 藝術家、攝影家

我想現在的視覺藝術展對于不同的觀衆而言是社交的,時尚的,交流的,提高審美的,有綜合需求的。就我個人而言,看展覽像交朋友,全看緣分。我不刻意看,也不刻意回避。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3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4

缪曉春 藝術家

為什麼看展覽?一時語塞,隻能反方向問自己,為什麼不看展覽。确實,也并不是什麼時候都有展覽可看的。我們這兒習慣出去看個展覽,也就是這三四十年的事情吧?而人類正兒八經去畫廊美術館看展覽,不也就再往前推一二百年?再往前推一萬年,原始人肯定沒有展覽可看,那時連個像樣的建築都沒有,更不用說展廳了。但設想一下,某些幸運的原始人,看到了,或者是洞穴中的壁畫,或者是崖壁上的岩畫,再或者是曠野中的巨石陣,一定瞪大了眼睛,心中震撼無比。哪怕隻是看到了把自己的身體當臨時畫布、移動展廳的巫師巫婆,渾身塗滿畫滿,頭上還插着各色羽毛,也一定會心醉神迷,手舞足蹈的。再想想,如果家裡的狗狗,哪一天也能弄出些類似的東西,我們的反應是欣喜若狂,還是驚慌失措?難道任由它發展共情力創造力和想象力?那不逆天了?!還能帶它去看展覽嗎?

那危 藝術家

看展覽在某種程度上與戀愛差不多,是一種非必要、且需要的行為互動與内心關照。試想這個世界沒有愛情會是什麼樣子?很多對不完美的恐懼将不再有旋律的解讀,很多幸福的記憶将沒有畫面感的歸宿,人性的柔軟與暴烈也将沒有情緒的出口。當然,這比起陽光、水、空氣,藝術顯得并不重要,藝術也不會教會你什麼,它隻是心靈在某個時間窗口的安置地。你理解的藝術家就是剛好與你同頻的那個人。看展就是去感知藝術家和自我的随行,你并不孤獨。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5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6

齊毓傑 藝術家

看展覽就像要在電影院裡看電影一樣,融入現場才能充分體驗。傳統的藝術作品注重的是視覺體驗,對作品大小,色彩的直觀感受。展陳空間本身也是藝術家傳遞思考的一部分。現在新興的藝術在高科技的參與下,更加注重觀者的感觀體驗,聲光電甚至氣味溫度都可以身臨其境去感觀。

宋琨 藝術家

看展覽一方面是可以跟朋友們聚聚吧,另外就是有的時候會有些驚喜。每個展覽感動的點不一樣,對于我來說,直覺本能有感覺就愛了,不愛的就不愛,不需要什麼理由。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7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8

史金淞 藝術家

看展覽應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兒吧,對!開心!就是心被打開,或是把心打開,許多生動的靈魂和精神能量,在這裡邂逅。我常常說“展覽就是被精心設計的心靈偶遇現場”。

唐钰涵 藝術家

總有你不知道,但應該知道或者需要被人知道的世界或者世界觀——無論是考古發現的過去,還是被藝術家以他獨特的視角所呈現出來的現世。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19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0

譚天 藝術家

就像走進一家精心布置的餐廳或是高檔商店一樣,我們在進入美術館或畫廊時,都會不自覺地優雅起來,這種感覺是無與倫比的。

田龍玉 藝術家

通過看展覽能看到藝術家不一樣的觀看世界的方式。有些作品聽就可以,但有些作品必須得看現場,隻有到現場才能感受到強烈的物質感。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1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2

吳笛笛 藝術家

看展的過程是主動擁抱陌生,忘掉自我的過程;是體驗别人體驗的世界,擴大感知邊緣的過程。有意思的展覽,世界将再次在此處打開,會讓你的世界再多出一個世界或者說把你拖入另一個世界。“物質體”永遠在彼岸,我所體驗的世界必定是經由我介入,是由我的自我意識建構的。而不同藝術家的不同作品都是“他者”,他以不同的角度在表述和揭示這個世界,他的判斷和呈現都有可能是我嶄新的支點。表象和内部同在,每個人都在經曆不同的表象,抵達不同的内部……由此,我們各自離内部更近了一些。

王邁 藝術家

觀看展覽是一種好習慣,這種把需要被展出的“物”儀式化地在特定場域呈現出來的方式非常有趣。和動态的舞台藝術不同,這基本是靜态呈現的,大部分展出物不需要和觀衆互動,這給視覺留下了大量想象空間,把我們從平凡龐雜的生活中暫時疏離出來。如同一次野炊、一次邊疆旅遊、一次難逢的歡聚。展覽裡的作者用漫長時間打造的結果用一個瞬間呈現給你,你相當于在當下的時間中收獲了一個“完美的完整時間”。多看展覽能讓你成為一個眼中有光的人。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3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4

王維思 藝術家

展覽讓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似乎将我們無往不經、無處不在的時間和空間,在某個特定的場合重組。置身于不同的展覽中,每一步位移、每一寸空間,都讓我們有着截然不同的體驗。它是重整、颠覆,或者說超越經驗之外的真實時空。

當然,我個人偏執地認為,對于藝術家而言,展覽是災難。當你看着諸多的呈現的可能性,滿腦子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王一菡 藝術新生代

看展覽是很重要的藝術學習方式,除了能夠親臨現場看原作,許多與展覽空間互動而産生的能夠更好地诠釋作品的布展方式也隻有線下觀展才能夠看到,不同的策展人對作品與展覽理解上的不同也可以在展覽中體現。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5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6

黃莺/在峰(Y&Z)

跨媒體藝術家

看展覽如看世界,了解他人的精神世界,每個人的認知是有局限的,看展可以吸收、學習、拓展思考和想象的疆域。

于瀛 藝術家

對“展覽”,我一直有種非常建築學的定義:展覽是使人與人相遇的媒介。我想借卡爾維諾的句子來回答這個問題,“在濃密森林内部有一座城堡,為所有途中不及避夜的人們提供庇護。疲憊的我,自從進入森林後,已面臨無數次的決戰,來到城堡與許多不相識的過客共處一室,我們開始交換彼此的冒險傳奇……”(《命運交織的城堡》)——觀看展覽,對我而言就是進入這樣觀者和創作者彼此交換故事和情感的過程。不過,我過去喜歡當代藝術博物館那種空白明亮的城堡,現在更喜歡故宮武英殿那種幽暗迷離、繁華耽美的城堡。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7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8

鄭達 跨媒體藝術家

“觀看的實踐”看展對于我來說就是藝術的實踐工作之一。走進熟悉的藝術家或者朋友的工作展示場景,更換日常的話語,聽聽藝術家們面向公衆的對話,會更清晰地理解他們/她們。對于不熟悉的藝術家或群展的時候,更像打開一本新書,去了解創作者的思維與視角,看懂每個章節,看看有沒有真正的不同之處。好展覽的呈現不容易,觀看展覽是我從事這個職業最享受的部分。

張小濤 藝術家

看展覽是一種需要,就像吃飯穿衣一樣,并沒有多麼神聖;看展覽也是一種休息,一種交流,一種觀衆與創作者之間平等的對話。不要把一個展覽神話,或者是把它放大、縮小。看展覽就是日常行為,這個狀态是很真實的。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29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0

趙露 藝術家

對于普通大衆來說,看展是生活中唯一能夠近距離接觸美術類作品的機會;對我個人來說,通過觀看不同類型的展覽可以得到不同層面的收獲——看藝術大師的展覽,可以系統了解此人或此畫派的具體演變過程;看當代藝術熱門展覽或藝術博覽會,可以了解當下美學流行的方向,獲得一個可比較的坐标系,更加明确自己從事的創作的價值與意義;還有一些質量一般甚至不好的展覽,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到場了,就用專業且批判的眼光去看作品中存在的問題,以便警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問題,所以看展覽也是最佳的練眼力的機會。

臧坤坤 藝術家

為什麼看展覽?“吃飽了撐的”,這裡不是貶義,欣賞藝術就是在吃飽飯基礎上對上層建築、對精神的追求。看展覽、獵奇、見熟人、交談,本身也是體力活動,幫助消化。看看原作,感受氣息,體驗社交。不過現在很多展覽可看可不看了,對我也沒有什麼損失。對很多人來講看一些可以不看,卻不得不看的應酬式的展覽也是“吃飽了撐的”。注:這裡可能是貶義。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1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2

最近有哪些展可以看?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3

裝置《竹澗》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

五感的建築——隈研吾建築設計展

展覽日期:

即日起至10月30日

展覽地點:

嘉德藝術中心B1層展廳,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号

無數的竹條形成幅度與曲率不盡相同的“曲線”,竹的流動描畫着搖曳的螺旋,映照出竹林錯落的光影,營造出一個像是突然出現在靜谧竹林中的茶室空間。穿過“竹曲”的入口,開啟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門。

二十世紀的城市和建築随着工業的發展不斷進步,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便捷,與此同時,混凝土和工業制品構建出了高效的人工環境,卻讓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總有一天會剝奪我們的五感。

“尤其在新冠疫情中,我們被困鎖在巨大的混凝土和鋼鐵森林裡,這更使我們意識到擁有‘五感’的自由與生命力是多麼重要。正因為是這樣的時代,我想在如今重現‘五感的建築’,營造有人情味的建築與城市,宛如我們的先祖用自己的雙手搭建的房子那樣,有素材的肌理,有風聲水響,有葉綠花香。”——隈研吾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4

“永恒慕夏——線條的魔術”展覽現場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

永恒慕夏——線條的魔術

展覽日期:

即日起至10月30日

展覽地點:

嘉德藝術中心二層展廳,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号

阿爾豐斯·慕夏(Alphonse Mucha),捷克國寶級的畫家及裝飾藝術家,他運用靈動的曲線單線勾邊、強調色彩的塗抹、注重構圖的節奏變化,成就了一種獨特的流行之風。在《永恒慕夏——線條的魔術》展覽中,可以零距離欣賞慕夏的代表作品,感受慕夏的唯美風格,更能在慕夏精心描繪的仙境中,找到心靈的憩園。展覽通過五個展區的呈現,着重探究慕夏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東西方藝術與設計以及插畫與漫畫作品的影響是如何産生與發展的,最終形成了一種流行全球的“慕夏風格”。這是一場橫貫東西的精神之旅,讓人們穿越到那個文化碰撞融彙的璀璨時空,去感受一片流光溢彩的藝術世界。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5

《桌面遊戲:偶然事件》,2022,作品局部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

娜布其:一切都回到了開始的地方

展覽日期:

即日起至10月23日

展覽地點:

西岸美術館展廳0,上海市徐彙區龍騰大道2600号

“遊樂場的設施是跟人的身體互動最多的,可能不是最親密的,但卻能打破這種相互注目和對峙的關系,使兩者融為一體,平等相處。”

娜布其的藝術實踐從對物體的關注開始,延伸至與身體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及當人處在不同空間、 環境中感知的差異。此次展覽中的全新作品将展廳轉譯為帶有烏托邦式想象的“遊樂場”——一個可以收獲“愉悅感”,可以自主探索的沉浸式場域。在如夢似幻的虛構場景中,公衆将一齊踏上娜布其的藝術之旅,藉由無限的想象力和遊戲,探尋現實與虛構、藝術品與常用物品、私密與公共空間之間不斷變化的界限。由此,公衆從旁觀者的身份脫離,成為了展覽的參與者以及共創者。

“一切都回到了開始的地方”将延續娜布其對于“在場”概念的思辨與探讨。身體對于場所會做出何種反應 ? 人們的經驗和記憶如何被帶入當下 ? 如何理解和感知現實與虛構場景間的錯位 ? 當身體處在公共空間中時,其與環境場所的關系會怎樣變化 ? 藝術家通過具有建築性、景觀性和公共性的雕塑裝置,構建出一個平等的互動空間,邀請公衆用無窮的想象去激活感知體驗,擾動既定認知下二元對立的秩序。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6

《五彩紙人》,

2022,

不鏽鋼噴漆,

300×238×100cm

(圖片由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工作室惠允,相關資料由今日美術館與R Production提供)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

弗洛倫泰因·霍夫曼:歡聚!

展覽日期:

即日起至10月23日

展覽地點:

今日美術館1号館,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号蘋果社區4号樓

2007年,一隻高26米的巨型橡皮鴨駛入荷蘭阿姆斯特丹港口。一夜之間,“大黃鴨”風靡網絡,成為無人不知的公共藝術符号。“大黃鴨”的創造者是荷蘭國寶級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他于8月6日帶領“大黃鴨”及它的動物朋友們從世界各個角落、各個時空出發,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集結,完成一場名為“弗洛倫泰因·霍夫曼:歡聚!”的展覽。在這裡,不僅能近距離接觸聞名世界的“大黃鴨”,還可以邂逅參與此次“歡聚”之行的其它神秘動物。無論是喜歡買買買的“猴子、松鼠、蛇”,還是頭戴生日帽的“鹦鹉”,亦或是信奉享樂主義的“胖熊貓”、感傷的“黑鼹鼠”,既給觀衆營造了走進巨型動物園般的沉浸體驗,也暗含着藝術家對于享樂主義與快樂真谛的讨論。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7

原版大黃鴨模型(複制品),

2022,

木、玻璃鋼、噴漆、橡膠大黃鴨玩具,

83×60×11.5cm

(圖片由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工作室惠允,相關資料由今日美術館與R Production提供)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8

《購物猴》,2022,玻璃鋼,309×201×320 cm

(圖片由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工作室惠允,相關資料由今日美術館與R Production提供)

霍夫曼通過藝術作品盛情邀請每一位心存希望與童趣的人,将有限的展覽空間延伸為無限的歡聚之所。節日的狂歡使人們超越了日常的種種束縛,擺脫了現實的功利性和實用主義,不分性别、國界、立場、親疏,以平等友愛、消彌差别的方式共同創造一種更為安甯和諧的文化氛圍,并沉醉其中。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39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40

怎麼經常看展(我們為什麼看展)4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