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您好,我是張培祥,聽說您在找我。”
醴陵四中的羅定中校長聽到電話那頭熟悉的聲音,他激動地說道,
“張培祥,你怎麼出去打工了,快回來上學吧!”
“校長,我的情況您知道,父母已經供不起我上學了,我也不想再繼續拖累家裡了。”
一聽是因為資金問題,羅校長安慰道,
“你上學的一切費用都由學校支付,你父母的病我們一起想辦法,你可不能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
電話另一頭的張培祥潸然淚下。
她何嘗不想讀書,又何嘗不知道讀書才是改變命運的捷徑。
可幹不了活的父親、患乳腺癌的母親以及小自己五歲的弟弟。
在這樣貧困的家庭中連吃飽飯都是一種奢望,她自己又怎麼能自私地選擇繼續上學。
自從辍學打工以來,張培祥每天都生活在黑暗中。直到聽說羅校長正在尋找自己,她這才趕緊給對方回了一個電話。
最後在羅校長等人的幫助下,張培祥終于沒有了後顧之憂。
她以株洲地區第一名,全省第五的好成績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學法學系,并留在本校繼續讀研究生。
就在所有人以為張培祥即将迎接光明的未來時,意外卻已經悄然而至。
大學四年的努力1997年8月,18歲的張培祥帶着父親東拼西湊的一千元生活費,辭别了曾經幫助過自己的長輩,踏上前往北京大學的列車。
望着窗外不斷倒退的景色,張培祥嘴角微微上揚,内心憧憬着盼望已久的大學生活,同時她也暢想着自己日後的人生計劃。
在接下來的大學四年中,張培祥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盡情享受美好的學習時光,而是在上課之餘身兼數職,掙自己的生活費和學費。
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張培祥才會将課程重新複習一遍,并将不會的問題整理出來,以便第二天向老師請教。
更難得的是,張培祥很好地平衡了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時間,曾多次獲得學校的獎學金。
這樣一來,她不僅能支付得起自己的生活費,還能夠時不時給家中寄一些錢。
閑暇之時,張培祥也發展了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
喜歡下圍棋,她就創建了一個圍棋社,經常帶着大家一同切磋棋藝,偶爾舉辦一些比賽交流學習。
喜歡創作的張培祥通過《賣米》這篇小說将自己小時候的艱苦生活給記錄了下來,并将自己對《紅樓夢》的解讀著成《大話紅樓》一書。
大學的四年裡,張培祥沒有一刻空閑,但卻是她從小到大過得最開心的時光。
因為她終于不用為第二天能否上學而感到發愁,也不用為自己以後的命運而擔憂。
2001年,本科畢業的張培祥沒有選擇參加工作,而是繼續攻讀本校的法學院研究生。
這時的張培祥,遠比剛入大學時掙的錢多,除了自己的日常花銷外,家裡父母的買藥錢以及弟弟的學費都被張培祥一手包攬。
在她的村子裡,曾經最貧窮的家庭在張培祥的幫助下竟也有了稀缺的電話和電視機。
村裡人都為張培祥感到開心,張培祥也成為村子裡小孩的榜樣,更成為“知識改變命運”最真實的案例。
可惜,命運始終不肯放過這個苦命的女孩,張培祥再一次受到了命運帶給她的重擊。
身患不治之症樂觀面對2003年,非典打亂了北京所有人的生活,張培祥的學校放假了,她也隻能在宿舍裡讀書創作。
突然有一天,張培祥發現自己的身上出現了一些紅點。
一開始,她以為是自己吃了什麼東西過敏,并沒有在意。
可沒過多久,她開始出現了頭暈、氣喘等症狀,不論吃什麼藥都沒有效果。
“不會是感染非典了吧?”,想到這裡,張培祥趕緊找出非典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對照,好在是虛驚一場。
既然确定了不是患上非典,張培祥也就沒有立刻去醫院檢查。直到非典結束後,張培祥才抽空去了趟醫院進行全身檢查。
“你這是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過度勞累所緻,現在已經很嚴重了,得住院治療。”
“白血病”三個字狠狠擊中了張培祥的心頭,但她并沒有表現出任何驚慌和悲傷,樂觀地接受了這個現實,聽從醫生的安排住院接受治療。
早在住院之初,張培祥就詳細詢問了自己的病情,而且已經做好失去生命的心理準備。
所以在面對大家的探望時,張培祥總是以微笑示人,還想辦法安慰她的父母。
或許是知道時間已經所剩無幾,張培祥在病床上繼續創作《大話紅樓》,并在網上與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交流心得。
張培祥的樂觀和堅強感染了所有前去探望的人,甚至有許多人都誤以為張培祥隻是太過勞累,不久就會出院。
不幸離世被葬八寶山2003年8月27日,張培祥的生命卻被永遠定格在24歲。
同年9月2日,張培祥的追悼會在八寶山舉行,許多北大的師生都紛紛放下手頭工作去送這位勵志才女最後一程。
這是北大第一次在八寶山舉行追悼會,而且是為一名學生舉辦如此大規模的追悼會,就連著名央視主持人撒貝甯都親自到場為其念追悼詞。
可當撒貝甯念完張培祥的生平後,所有人都留下了悲傷的淚水。
大多數人都認為張培祥的大學生活特别勵志,卻沒想到大學竟是她短短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那張培祥大學前的生活,又該是怎樣的呢?
得到姑媽幫助,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從出生時起,張培祥的人生就被苦難所籠罩。
她的父親身體不好,常年服藥,母親患有小兒麻痹症。父母都幹不了重活,也無法出門打工,隻能靠着父親種水稻來維持一家人的溫飽。
張培祥的降生,為他們一家枯燥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卻也帶來更大的生活壓力。好在張培祥是父母出生的第一個孩子。
為了讓女兒能夠多學一些知識,她的父母咬牙将張培祥送到了學校讀書。
“瓊寶(張培祥小名),好好學習,這樣長大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同學們,隻有好好學習才能見識更廣闊的天空,改變貧窮的命運。”
從上學第一天起,張培祥就将父親和老師的話牢牢記在心裡,珍惜一切學習的機會,立志要改變家中的貧困生活。
等父母生下了她的弟弟後,家裡生活更加困頓。
張培祥擔心有一天自己不能再繼續上學,所以比之前更加認真地幫父母幹活,減輕家裡負擔。
在張培祥十歲那年,她的弟弟也已經五歲了,家裡的經濟狀況越來越不好,再沒有辦法承擔起張培祥的學習支出。
趁着張培祥還沒放學,他的父親對妻子建議道:
“要不,不讓瓊寶念書了吧。”
“孩子學習那麼好,不讓她上學了還有多難受呀,瓊寶這輩子不就毀了嗎?”
“你說的我都懂,可家裡什麼情況你也知道,我也是沒辦法啊。”
說到這裡,夫妻二人都控制不住地流下眼淚。
等張培祥放學後,一進屋就看見自己愁容滿面的父親,心裡瞬間升起一股不祥的預感。
“瓊寶,爹有件事想和你商量一下。”
“爹,什麼事呀?”
“要不,你...你别念書了。”
一聽說不讓自己上學,淚水瞬間灌滿了張培祥的眼眶,她委屈地問道:
“爹,怎麼不讓我上學了,我一直都在努力學習啊!”
父親不敢直視女兒張培祥的眼睛,強行地說道:
“家裡情況你也知道,你弟弟也五歲了,一家人連飯都吃不上了,哪還有錢供你上學。”
“爹,我可以少吃點。”
父親沒有理會張培祥,隻頭也不回地走了出去,隻留下張培祥獨自一人在屋裡流淚。
第二天一早,張培祥沒有背起書包,而是拿起了屬于自己的小鋤頭,來到地裡和母親一塊幹活。
每當看到有學生經過,張培祥眼裡的憂傷就要濃郁一分。
不知道幹了多少天農活,張培祥辍學的消息傳到了她的姑媽張元桂耳中,張元桂氣沖沖地來到張培祥的家中,質問自己的哥哥:
“瓊寶學習那麼好,你們怎麼那麼狠心,這不是把孩子給毀了嗎?”
聽到妹妹這般質問,張培祥的父親隻是紅着眼睛解釋道:“我也想讓瓊寶上學,但你看看我家,我哪還有錢讓她上學啊!”
“哪個父母不希望兒女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我也是沒有辦法了啊。”
看着面前淚流滿面的哥哥,張元桂變得一言不發。
思索良久後,她說道:“瓊寶學習這麼好不能不上學,讓她去我家,我供她上學。”
就這樣沒過多久,姑媽張元桂就重新為張培祥找好了學校,并将在家幹活的張培祥接到了自己家中照顧。
臨行前,張培祥的父親一再叮囑她:
“你要永遠記得姑媽對你的幫助,珍惜這次上學的機會,好好學習,以後報答姑媽。”
張培祥将父親的話牢記心中,更加努力地去學習,終于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當地最好的中學——醴陵一中。
轉學醴陵四中
女兒學習好,張培祥父母都為她感到驕傲。可一想到學費,他們夫妻二人就再也無法開心起來。
“哎,瓊寶考上這麼好的學校,花費也不少,這可怎麼辦呢?”
“不是有她姑媽可以幫助嗎?”
“初中花費大,誰家都要過日子,咱也不能一直讓她姑媽拿錢呀。”
一提起錢,夫妻二人再次陷入沉默,最後決定讓張培祥先上學,走一步算一步。
初一上完後,張培祥父母實在無力承擔醴陵一中的學費,就再次和張培祥商量道:
“城裡上學太貴了,要不轉到鄉裡的一間中學吧。”
聽說是轉學不是辍學,張培祥的心稍稍放了下來。她不僅同意了父母的要求,還出言安慰道:
“沒事,在哪上學都一樣,隻要好好學習都能考上大學。”
可還沒等張培祥轉學,這件事就傳到了張培祥的堂叔張浩良耳中。
張浩良是醴陵四中的教師,他深知一個好學校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能起到多麼重要的作用。
趁着張培祥還沒轉學,張浩良就趕緊找到張培祥的父親。
“我聽說你們要給瓊寶轉到鄉下的中學?那怎麼行,這不是耽誤孩子了嗎?”
還沒等張培祥父親開口,張浩良又繼續說道:“我知道你們生活的困難,這樣吧,把瓊寶轉到醴陵四中吧,我在那當老師還能照顧一下。”
就這樣,張培祥就被堂叔接到了醴陵四中讀書,也因此遇上了對她考上北大幫助最大的人——醴陵四中的校長羅定中。
羅校長的鼎力幫助,張培祥考上北大雖然轉到醴陵四中讀書,家中經濟負擔小了不少。
可張培祥依然擔心,之前的辍學和轉學的情況會再次出現,于是她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兼職。
無論在哪個學校,學習成績優異又聽話懂事的學生總是會受到特别關注,張培祥也是如此。
醴陵四中的校長羅定中,早就關注到這個常年霸占年級第一寶座的張培祥。
當從張浩良口中得知張培祥的學習經曆後,他對這個堅強又上進的小姑娘十分欣賞。
因校長的幫助得以繼續讀高中臨近中考時,張培祥沒有聽從老師的建議繼續讀高中,而是填報了一所中專院校。
因為她覺得就算讀了高中,畢業後也無法直接工作,還需要考大學,這需要很大一筆錢。
中專學費便宜不說,還不用上那麼長時間的學,畢業後她可以直接工作賺錢養家,改善家裡的生活。
許多老師都來勸張培祥改變主意,可她卻鐵了心的要報考中專。
一方面她是考慮到自己的父母身體并不好,随時有可能需要錢,若是她繼續上高中勢必會對父母造成更大的生活壓力。
另一方面是張培祥不敢讀高中,她怕家裡發生什麼變故導緻自己再次辍學,白白浪費這麼多年的學習時間,還依舊找不到好工作。
于是,她認為報考中專對自己而言,可能是最好的出路。
直到有一天,羅校長找到張培祥,斬釘截鐵地對她說道,
“别報中專,報考高中。隻要你能考上,學費全由我來負責。”
張培祥沒想到在這個關鍵的命運轉折點上,羅校長會突然伸出援助之手将她的人生拉回正軌。
她流着淚對羅校長表示感謝後,最終将自己的志願改為醴陵一中。
而張培祥也沒有辜負羅定中校長的期望,以727的高分(滿分740)被醴陵一中錄取。
因家中變故辍學打工踏入高中的那一刻,張培祥的内心充滿激動。
每當自己的學業出現重大變化時,總會有人為自己的夢想保駕護航。
能夠走到今天,張培祥知道,這不僅僅是自己的功勞,還有她的姑媽、堂叔以及羅校長的幫助。
為了給自己、給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一份滿意的答卷,張培祥更加努力學習,并自己立下了考重點大學的志向。
可在她高二那年,意外再次發生,張培祥的父親做了一場大手術,後續的治療費用還沒有着落。
雪上加霜的是,她的母親也被确診為乳腺癌,急需一大筆手術費。
在這種情況之下,張培祥一心隻想為父母治病,沒有告訴任何人就偷偷回到家中,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與同村夥伴一起前往大城市打工。
可張培祥不知道的是,在她離家後沒多久,羅定中校長就按照學籍信息登記上的地址來到了她家中。
原來,羅定中從醴陵四中調任到醴陵一中擔任校長,并一直在暗中繼續關注着張培祥的學習與生活。
當張培祥剛一離開學校時,她的老師就趕緊找到羅校長:“校長,不好了,張培祥辍學了。”
“辍學了?知道是為什麼嗎?”
“不知道,她沒和别人說過,自己悄悄走的。”
羅校長以為是她的家中沒有錢繼續供她讀書了,這才選擇回到家中務農,于是他趕緊按照登記表中的地址來到張培祥家中。
“張培祥在家嗎?我是羅校長。”
看到羅校長的到來,張培祥父母已經猜到他的來意,對羅定中坦言道:“瓊寶不在家,她出去打工去了。”
“這麼有天賦有努力的學生出去打工,這不是胡鬧嗎?”
“你們怎麼能讓她出去打工,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要高考了,這時候她放棄不就等于前功盡棄了嗎?”
“打工能有什麼出息,考個好大學才能過上好生活。”
面對羅校長的指責,張培祥父母面帶愧疚的等到他消氣後才開口解釋:
“我倆身體都不好,需要錢治病,瓊寶這才沒有心思繼續上學,說什麼都要去打工。”
“她去哪打工了,你們有聯系方式嗎?”
“沒有聯系方式,好像是深圳還是廣東。”
在當時電話還不普及,外出打工的人都會将電話打到家附近的小賣部。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羅定中隻要一忙完工作上的事情就開始給張培祥打電話。
不知道打完了多少個電話号碼,這才接到張培祥的回電,并發生了開頭的那段對話。
“回來上學吧,你隻需要好好學習,剩下的我替你解決。”
有了羅校長的承諾,張培祥這才有勇氣重返校園,并利用高三的最後一個學期全力沖刺,最終考入北京大學。
從出生到進入北大,張培祥兩次辍學,兩次被迫選擇前往自己不喜歡的學校,卻又在關鍵時刻幸運地重返校園,帶着大家的期望考入北大,從此成為勵志典範。
但命運卻和她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張培祥最終沒能迎來徹底逆襲的那天,命運就匆匆為她的人生畫上了句号。
《賣米》獲獎,張培祥已離世按照張培祥的遺言,她的骨灰一半被放在八寶山,陪伴着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并見證更多人完成自己的夢想。
另一半則送回她的老家湖南,因為在那裡有曾經幫助過她的恩人,也有一直以來省吃儉用供她上學的父母。
2004年,張培祥去世的第二年,許多人已經從悲傷中走了出來。
但《賣米》小說的獲獎卻将這位勵志才女再次推到公衆面前,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她的求學曆程。
《賣米》這篇小說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張培祥的家中世代以種地為生,等到她出生後,種水稻、賣水稻成了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
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和自己的母親一人挑着一擔米,一同前往離家幾裡地的集市上去賣米換錢,用換來的錢為父親買藥治病,供一家人的開銷。
一個夏天的清晨,她和她的母親再次擔着兩袋沉重的米,挑到集市上去賣。
當時,她的母親給出的米價格是“一塊一”,一位米販子在讨價還價後表示自己最多隻能給到“一塊零八”。
在米販子戲谑的目光中,她的母親也執拗了起來,非“一塊一”不賣,繼續坐下來等着其他小販來問價。
很快,太陽就升了起來,大地也就被曬得發燙。她和自己的母親隻能坐在原地,等待着願意以“一塊一”價格購買大米的小販。
小小的張培祥,目睹母親的衣服早已汗濕,卻仍然在大聲叫賣,不得休息,她的心中充滿無限悲涼。
她知道,不是母親不想以“一塊零八”賣掉擔子裡的米,而是家中已經貧窮的連兩分錢都是一筆“巨款”。
這天,她的母親終究沒能賣掉米,母女倆也隻能将米又原封不動地背了回去,第二天一早去到更遠的地方賣掉。
這是《賣米》中所記錄的情景,也是張培祥的真實經曆。
《當代》文學雜志刊登了這篇小說後,許多雜志社也跟着紛紛轉載。可惜張培祥已經看不到這一幕了,更聽不到大家對她的贊美與惋惜。
《賣米》的情節盡顯底層老百姓們貧困的現實。
可張培祥面對苦難的态度卻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她從容、淡定、樂觀、不抱怨不放棄,年紀雖小卻盡顯堅毅。
後記從出生到離世,張培祥從未因為命運的不公而自暴自棄,也從未因為生活舉步維艱而滿腹牢騷。
所有認識張培祥的人,都對這個小姑娘有着一個共同的評價:樂觀。
辍學時、打工時、治療時,張培祥短短的一生充斥着苦難與考驗,但她卻一直用最樂觀的狀态去迎接每一天。
生活從來都不會完全被陰霾籠罩,總會在不經意的地方透出一絲亮光,照亮眼前的黑暗。
就像張培祥的求學之路那樣,幾經波折的她,最終還是成功走進大學的課堂。
也正是經曆了許多峰回路轉的考驗,張培祥最終練就一顆堅強的心,淡然接受所有來自命運的苦難,包括死亡。
在最貧瘠的土地上,張培祥這朵嬌豔的昙花短暫開放過後又匆匆凋謝。
但卻留下令生命都為之動容的力量,激勵着數不清的追夢人繼續前行。
若是張培祥沒有離世,或許她還會繼續演繹寒門學子的逆襲典故,成為許多學生作文裡的素材,為所有正在奮鬥路上的年輕人注入一針強心劑。
生命雖短,張培祥卻譜寫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