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
據載,寺址原是唐代大财主黃守恭經營的一片大桑園,傳說黃守恭白日夢見一和尚向他乞地建置道場,他雖樂善好施,卻舍不得将此桑園奉獻,于是有意作難地說:“須園中桑樹三天内開出白蓮花方願施舍。”誰知第三天滿園蒼綠桑樹竟然盛開白皚皚的蓮花,他被這神奇現象感化,毅然獻地結緣。傳說中的這位和尚就是主持建築道場的匡護大師,故賜寺名“蓮花”。如今寺之西側有株枝杆龍蟠的老桑樹,即是昔日遺留下來的。
唐朝長壽元年,蓮花道場升為興教寺,神龍元年再改名龍興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诏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為名,遂又改稱開元寺。迨至兩宋,泉州開元寺不斷發展,香火更盛,周圍設有不相統屬的支院120所。
到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僧錄劉鑒義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顔申請,經朝廷批準,合并為一寺,賜名“大開元萬壽禅寺”。其後40年中,是泉州開元寺最鼎盛的時期,寺内有一千多名僧人,是國内少有的大寺廟。
泉州開元寺建築宏偉,風格别具。全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它的建築布局為三部分:中軸有照牆、天王殿、拜亭、東西兩廊、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樾祠、準提寺;西翼為功德堂、尊勝院、水陸寺和弘一法師紀念館。巍峨的鎮國塔、仁壽塔兩座宋代的古塔高聳于東西兩廣場上,組成嚴謹、勻稱、宏偉、壯麗的建築群。
大雄寶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是開元寺中最早的建築,也是最主要的建築。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之瑞,故稱“紫雲大殿”。
桑樹開蓮花當然是神話傳說,然而此寺卻因此被賦予“桑蓮法界”的雅稱。
大雄寶殿前的方形大平台,叫“月台”。其須彌座束腰間嵌有72幅輝綠岩的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廟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曆史見證。
殿供佛像三十四尊,佛壇的正面大廳,供奉着五尊金身五方佛,也稱五智如來。正中一尊為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最高神祗。其兩旁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
大雄寶殿原計劃立柱百根,後因為增寬間面起見,減少為86根,号稱“百柱殿”。百柱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棱柱、蟠龍柱等。
大雄寶殿後廊檐間有16角形的輝綠岩石柱,雕刻着24幅古印度教大神克裡希那的故事和花卉草圖案,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
最令人贊歎的是殿内的石柱和桁樑的接合處,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态豐腴,身影華麗,色彩斑斓,舒展雙翅的天女,梵文稱為“頻伽”即妙音鳥。
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他。
當時的能工巧匠把“頻伽”的下半身嵌入柱榫裡,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前伸相望,昂首挺胸,短衣半袒,璎珞圈胫,雙臂伸展,腕着钏镯,各捧文房四寶、珍貴供品或管弦樂器,均似翩然起舞,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是用來代替鋪作和鬥拱,依托粗大的桁樑,極為巧妙地把裝飾藝術和實用價值結合起來。
桑蓮古地那棵開出潔白蓮花的桑樹如今仍斜卧于蓮香古園中,成為千年古寺的鎮寺之寶,見證了泉州古城的千年風雲。
百年前的一次雷電,古桑樹被一劈為三,折斷的枝幹并沒有枯死,而是落地生根又枝繁葉茂,再次印證古樹的神奇。這棵千年古桑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樹齡1300多年。
甘露戒壇位于大雄寶殿之後,築于開元寺中軸線第二台階之上。
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開浚為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在井上始築戒壇,遂稱甘露戒壇。
藻井下為五級壇台,高3.7米,表示五分法身,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高1.8米,坐北朝南,取生善滅惡之吉。其所坐蓮花台座,雕有一千片蓮瓣,每片各刻一尊佛像,十分精妙。全國佛教寺廟唯有北京戒壇寺、杭州昭慶寺和泉州開元寺尚保存着戒壇的建築規制。
甘露戒壇四周立柱鬥拱和鋪作間有24尊木雕飛天,身系飄帶,手持樂器、嗚嗚彈奏,翩翩飛翔,與大雄寶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閩南古樂南音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東西塔是中國僅存年代最久遠的石塔,經曆過八級地震不倒。無論是從外觀裝飾上,還是從建築技術上,都是令人震撼。
開元寺雙塔聳立于拜亭兩側的廣場中,相距200米,高插藍天,巍峨壯觀。它以雄偉的身影,形制的奇勝,建築的神工,清美的雕镂而聞名遐迩,揚譽海宇。
東西塔最先為木塔,而後兩次災毀,改建磚塔,最後在嘉熙元年才易磚為石,形成如今的模樣至今已有700餘年了。
這兩座石塔系為五層八角仿木結構樓閣建築形式。
東塔通高48.27米,西塔之高為44米,是我國現存的最高石構古塔。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身,加上穩固的基礎,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高宏建築,經曆七百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屹立于曆史文化名城的大地上,即使經曆1604年的八級地震和1558年及1606年的特大台風襲擊,經受山崩地裂、海水倒灌一系列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雙塔依然無恙。其基礎之堅固,結構之缜密實屬世所罕見。
塔外壁開四門,正門南向,上有“鎮國塔”石刻匾額。又設四龛,有橫額和門楣,與門壁互為間隔,自下而上每層的門與龛均互相交錯位置的排列,可以平衡塔身的壓力和減少風力。
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很有閩南的建築特色。塔高五層,每層檐角各系銅鈴一枚,微風吹動,鈴聲叮當,悅耳動聽。
塔頂有刹,由刹座、複盤火珠、仰蓮缽盂、寶蓋、相輪七層、圓光和鎏金的銅葫蘆串連起來,自刹頂上層翹角系大鐵鍊八條、氣勢峥嵘,直插雲天,晴光閃耀,紫氣飄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