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上皮化生,不是疾病的名稱,但在胃病患者中、或查過胃鏡的人群中,它的名聲卻很響亮。
腸上皮化生是一病理診斷名詞,胃的黏膜本是毛茸茸的,被光秃秃的腸黏膜所代替,本該在腸的黏膜上皮細胞卻出現在胃的黏膜上皮中,這就是腸上皮化生。
腸上皮化生之所以名聲很大,是因為它與胃癌有着密切的關系!大約85%的胃癌發生都是這樣一個病理過程,正常胃粘膜→非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等)→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内瘤變等)→原位癌→浸潤癌,目前大家把萎縮性胃炎定為癌前病變、或疾病,腸上皮化生也就是胃癌的癌前病變!
那麼,腸上皮化生是怎麼從正常黏膜發展而來的呢?
幽門螺旋杆菌感染及攝入腌制、煎炸食物過多而新鮮果蔬少等因素與腸上皮化生的關系比較明确,而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有胃黏膜沒有吸收功能、而腸黏膜可吸收一些緻癌物的說法,也有胃黏膜幹細胞分化異常的說法。
腸上皮化生有小腸樣的化生,也有大腸樣化生,有不完全性化生,也有完全性的化生,還有混合性化生,這是病理醫生在顯微鏡下的診斷。
若胃的腸上皮化生的程度比較嚴重内鏡醫生鏡下就可以診斷,若腸化程度比較輕,就不太好診斷了,取一塊胃粘膜組織讓顯微鏡去診斷。
胃出現腸上皮化生多合并有萎縮性胃炎,症狀同胃炎一樣,有人有,還有人沒啥感覺,症狀如腹痛、消化不良、腹脹等。
是不是胃有了腸上皮化生就一定會得胃癌?胃鏡報告把人吓得慌!臨床資料顯示胃鏡确診腸上皮化生的病人癌變率不超過5%,其中以大腸樣腸化、不完全性腸化惡變率相對較高,與分化差有關,而腸化最多見的是小腸樣、完全性腸化,所以也不是胃腸上皮化生就與胃癌劃等号了。
讓人擔心的是病理檢查除了腸上皮化生外,還發現了黏膜細胞異型,不同于正常細胞的形态了,也稱不典型增生。輕度、中度不典型增生為低級别内瘤變,而重度不典型增生為高級内瘤變,若不加幹預,3—6後可成原位癌。
胃癌發展的過程中,若病變還在萎縮性胃炎階段,通過飲食、戒煙戒酒、治療等措施尚有部分患者可發生逆轉,若到了腸上皮化生階段是不太可能逆轉了,那就不管了?沒辦法了?也不能、不是!
腸上皮化生治療和處理萎縮性胃炎的辦法一樣,改變一些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加上必要的治療,比如根除幽門螺旋杆菌,飲食要規律、不暴飲暴食等。
大多時候腸上皮化生進展至癌還要經過異型增生的過程,一般需要5—10年,也有2、3年惡變的情況,因此,若發現腸化推薦每年都查1次胃鏡。也有人認為輕度腸化2—3年查1次也可以,但是出現異型增生就必須6—12月内查1次,若是高級别内瘤變,就需要内鏡處理、手術了。
總之,胃出現腸上皮化生也不要怕,改變一些不好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加上必要的治療以及嚴密監測,也能遠離胃癌!我是@劉永毅醫生 ,感謝您的閱讀!
#健康科普排位賽# #癌症的真相# #南方健康超能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