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也稱平民主義,源自19世紀下半葉的北美和東歐,在曆史上經曆過多種表現形态。在互聯網時代,民粹主義與網絡天然地結合在一起而生成了網絡民粹主義,其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值得重點關注。網絡民粹主義的蔓延和擴散對我國虛拟空間的意識形态建設、政治發展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等造成了重要影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密切關注和正确認知網絡民粹主義思潮形态,深入分析網絡民粹主義的生成因素,在此基礎之上尋求治理之道,對于消解大衆網民的民粹情緒、加強網絡空間治理、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和社會和諧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概述
2009年以來,國内學界有關網絡民粹主義的研究成果開始增多,涉及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公共管理學、法學等多學科領域。但相對而言,學界對網絡民粹主義核心關系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
精英與普通大衆的關系構成了網絡民粹主義的核心關系問題。要更好地理解網絡民粹主義,就需要從精英與普通大衆關系的核心視角進行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專門從精英和大衆關系的角度來研究網絡民粹主義的成果還不多見。本文以網絡民粹主義的核心關系問題為導向,從精英與大衆的階層關系視角,探讨我國網絡民粹主義的生成根源,提出治理網絡民粹主義的關鍵在于實現精英與大衆有效整合的對策建議。
二、網絡民粹主義的表征
(一)網絡民粹主義的概念
目前,有關網絡民粹主義的概念認識還不夠統一和明确。學者們既認同網絡民粹主義與民粹主義在概念上的某種關聯性,同時也重視網絡語境的特殊性。網絡思潮是現實的映照,具有表裡的統一性。筆者認為,網絡民粹主義是指一種外化為極端平民主義的網絡話語和行動、内在地折射出階層矛盾等社會問題的網絡社會思潮。
(二)網絡民粹主義的特征
1.更徹底的平民性 在互聯網環境下,網絡空間的開放性使得網絡民粹主義者能夠突破地域限制,其來源廣泛、構成多樣;網絡參與的匿名性使得網民能夠更自由和直接地表達意見;分布式的網絡傳播技術還保障了網民參與的平等性,使其既能接受信息和網絡圍觀,又能參與各種網絡議題的設定和意見表達,網絡表達更為分散。
2.網絡式話語鬥争 由于網絡空間的虛拟性和責任約束弱等原因,網民得以對諸多熱點事件作出戲谑性、調侃式、情緒化、偏激性的網絡話語表達,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精英實施“扣帽子”“打棍子”“人肉搜索”等“暴政式”的話語鬥争,表現出濃厚的批判性色彩。
3.世界互聯性 網絡本身具有無疆域性特點,在一些共同背景的誘發下,網絡民粹主義很容易在不同國家民衆間相互影響和擴散,從而迅速成為跨國性的政治現象。
4.虛拟與現實的互動性 網絡民粹主義不會隻局限于網絡空間的話語鬥争,當條件成熟時,網絡民粹主義者就會走入現實,進行街頭示威遊行等社會運動,實現虛拟與現實的互動,以達到滿足現實訴求的目的。
(三)我國網絡民粹主義的主要表現形态
伴随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國網民數量不斷增多,一個複雜的網絡虛拟社會正在形成。網絡空間俨然成為一些網民表達不滿情緒、反映利益訴求的狂歡場,具有現實批判性的網絡民粹主義迅速壯大。他們對社會存在的一些不公現象、少數精英堕落、民生問題等現實不滿并進行批判,以“仇官、仇富和反智”的面目出現。近年來大量的網絡熱點事件大多屬于此類。
三、網絡民粹主義的生成
(一)對我國網絡民粹主義的評析
網絡上的多數網民屬于大衆階層,少數為精英階層。顯然,集中體現大衆網民情緒、态度或行動的網絡民粹主義存在極大缺陷,表現至少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因自身立場的狹隘性而不利于社會和諧。其二,因網絡話語的喧嘩而危及社會共識的形成。其三,存在别有用心者利用網絡民粹主義從事非法活動的風險。對于網絡民粹主義的危害性,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保持高度警惕,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國網絡民粹主義也是對當前諸多社會矛盾和沖突的一種警示。當下,我國網絡民粹主義主要以“仇官、仇富、反智”的二元對立形式存在,體現出大衆對精英階層的不信任、怨恨和抗争,揭示了轉型期中國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疊加下精英與大衆階層間的緊張關系。
(二)我國網絡民粹主義生成的現實根源分析
我國網絡民粹主義的生成,固然有網絡技術發展的推波助瀾以及網絡空間治理的滞後性因素,但主要原因在于深刻的現實社會根源,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利益分配不公 目前,并不完善的利益調節機制難以有效地調節社會的利益沖突,不同利益主體的關系趨于緊張化。網絡民粹主義的出現從側面反映了大衆對目前利益分配不公的不滿以及要求公正、共享的利益主張。
2.社會結構失衡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階層流動出現減弱乃至固化的趨勢。精英階層自我壁壘化、寡頭化和身份世襲化現象增多,精英對大衆的排斥效應阻塞了大衆階層向上流入的通道。
3.階層話語權不對等 由于政治發展的滞後性,話語權在我國不同階層間分配不均的現象比較嚴重。一方面,精英階層憑借其強勢地位直接或間接地壟斷了大部分的“話語權”,在現有的政治平台上展示自身的影響力,主導着政策走向。另一方面,大衆話語權旁落。
4.社會心理沖突較為嚴重 不同的經濟地位、政治權利和知識水平等因素決定了階層間會形成社會心理的差異和沖突。社會心理沖突構成了我國網絡民粹主義形成的社會心理根源。
四、實現對精英和大衆的有效整合
要治理和消除網絡民粹主義,關鍵在于實現對精英和大衆的有效整合,消除階層緊張和對立的因素,提高社會凝聚力,增進社會和諧。
(一)以利益的整合縮小兩極分化 第一,加快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秩序。第二,構建德法共治的利益約束機制。
(二)以話語的融合糾正階層話語權的失衡 第一,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大衆政治參與制度。第二,拓寬大衆參與對話和利益表達的新渠道。首先,豐富和發展協商對話的形式。其次,善用網絡參與的新渠道。
(三)以文化的粘合消弭社會裂痕、增進社會認同 通過構建精英與大衆共同認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可以消弭社會心理沖突和裂痕,增進社會認同,提升社會内聚力,促進社會和諧,從而鏟除網絡民粹主義滋生的思想土壤。
(四)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階層的糅合 我國網絡民粹主義的負面情緒焦點在民生領域。第一,推進社會領域的重點改革,讓大衆更體面地生活。第二,構建開放公平、合理有序的社會流動機制,讓大衆擁有更多的希望感。
(五)以組織的聚合推進社會共治 第一,發揮政府對精英和大衆整合的主導作用。一方面,政府應理清自身角色定位,規範行政行為。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強對網絡空間的有效治理,消除“網絡暴政”現象。其一,要加強網絡空間的立法和執法。其二,要加強網絡輿情引導。網絡的放大效應使得政府很有必要提前介入、對網絡輿情進行合理引導。第二,促進社會組織參與階層整合。
(作者單位:福建江夏學院公共事務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内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8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李中平/摘)
原标題:【文萃】鄭振宇:網絡民粹主義的生成及治理——基于精英與大衆的關系視角
來源:《内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作者:鄭振宇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于“東方IC”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号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