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的發明過程?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将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着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雜交水稻的發明過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将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着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着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産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籼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曆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緻,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并且育 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籼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曆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産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