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前總裁道格拉斯·達夫特(Douglas Daft)曾說:“如果可口可樂在世界各地的廠房被一把大火燒光,隻要可口可樂的品牌還在,它會在一夜之間讓所有的廠房在廢墟上拔地而起。”由此可見,品牌是企業的支撐與靈魂。2002年,可口可樂的市值達到1600多億美元,但賬面資産僅占不到10%,剩餘資産中更多來源于品牌的價值。
1972年,北美飲料調查顯示,隻喝可口可樂的人占18%,隻喝百事可樂的人僅占4%,但到了80年代初期,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喝可口可樂與喝百事可樂的人數基本持平。于是,百事公司開展了一項名叫“百事挑戰”的盲測。百事員工選擇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邀請經過的人品嘗兩杯沒有标簽的杯裝可樂,然後讓人們做出選擇,最後由工作人員告訴你哪杯是百事可樂,哪杯是可口可樂。結果是多半參與者認為百事可樂更合口味。盡管百事可樂通過這次盲測的宣傳樹立了市場形象,不過在美國,可口可樂依然是軟飲界的老大,百事可樂隻能望其項背。
雖然盲測的結果是百事可樂的味道比可口可樂好,但為什麼選擇購買可口可樂的人還是多過購買百事可樂的人呢?實際上,不管是可樂還是其他任何消費品,在市場中真實的銷售都不會在隐性的條件下進行,品牌作為一種認知資産會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多年後,神經學家裡德·蒙塔古(Read Montague)再次做該實驗時論證了這點。在味道盲測時,其實喜歡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人數相差無幾。但當明測,即事先告訴測試者哪杯是可口可樂、哪杯是百事可樂時,3/4的人的大腦血液流向表明更喜歡可口可樂,可口可樂這四個字令測試者的神經元産生了極活躍的反應。由此可見,神經對某個品牌的反應程度可以預先影響消費者的判斷,而味道并不是主要因素。也就是說,當測試者聽到或看到可口可樂的品牌時,大腦正通過廣告回憶起品牌形象和概念,這時品牌的影響就超越了産品實際的品質。品牌價值會左右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