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明眼人談教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A說:“會看完52本書。”
B說:“一年有52周。
在現代公曆中,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9天,一周為七天,分析過程如下:
平年有365÷7=52......1,即平年有52周餘一天,閏年有366÷7=52......2,即閏年有52餘兩天,所以一年無論平年還是閏年都是52周。
所以堅持一周讀完一本書,堅持一年後不但能看完52本書,而且第53本書已經安排上了。”
C說:“一周一本書,一年有50本了,如果你能吸收的好,你的見識與涵養就會變得更豐富。
其實一年精讀3~5本書,比如經典的老子《道德經》,《論語》,《莊子》等等,結合現實,知行合一,過三年五年再看,自己就會真的與衆不同,妙哉,妙哉!”
D說:“我一本《中國哲學史》讀了六個月,《長安的荔枝》三天,一周讀一本書,信這個說明你雞湯文章看的太多了。”
小李分享自己的經驗,“一周讀完一本嗎?這個不難,我差不多就是這個數。
堅持一年後會怎麼樣?說實話不怎麼樣,既不會飛天,也不會遁地。讀書就是讀書,不是讓我獲得什麼特别強大的能力,隻是喜歡看書,所以看書就和喜歡釣魚就去釣魚,喜歡養魚就去養魚一樣,隻是個個人愛好,自娛而已。
我就很好奇為啥要去堅持讀書才能讀書,實際上更多應該是喜歡讀的人不用堅持,堅持的人讀不了書。
收獲當然有些收獲,但是這些收獲隻是自己知道,不是用來秀給誰看的,可能有點思維模式變化,有點看待問題的角度變化,或者知道一些過往的曆史的細節,遠方的生活方式,未見的風景。畢竟讀書這麼散的事情,真的很難獲取什麼特别的能力的。
哦,對了,讀書讀多了容易話痨,我見過幾位現象的書友都有這個傾向。”
一位大學教授談到過這個問題,“很多人到現在都分不清,讀完不等于會讀。
可能他隻是讀過而已。
正如在學術界,讀論文,很多人隻是讀過,約等于沒讀。你問他具體的邏輯、思路、論證、理論貢獻、啟示、不足等,他往往一臉懵逼。”
一位深耕中學教育幾十年的中學校長提到,“讀書不在多,而在于精。
初中生一個學期學一本語文,就是要把上面的内容仔仔細細啃透才行,才會有所得。
走上社會也一樣,與其走馬觀花式的讀書,還不如一年隻讀兩三本,把書讀透。
從書中領悟到真正的規律規則,領悟到高階的思路和方法論,用起來也熟練,那就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這幾年疫情的大環境下,雖然很多人被隔離在家裡,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家也獲得了很多空閑的時間,是利用好時間好好提升自己,還是花費在無意義的焦慮中,或者低質量的娛樂中?
針對讀書,大家比較認可的是,讀書在于精讀,而不在于讀的多。
大家還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評論區裡面分享一下。
喜歡的朋友們可以點贊支持一下,你們的支持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