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看到這樣的觀點:“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欄。還有的人認為是“胡床”,就是今天所說的馬紮。難道李白真的給我們出了個謎語,床不是床?要搞清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可從床的本義與李白看到月光時所在的位置就可以知道,床到底是不是床。
一、唐朝以前與唐代的床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樣解釋:牀,安身之坐也。從木,片聲。字亦作床。古閑居坐于牀,隐于幾,不垂足,夜則寝,晨興則斂枕簟。明白地說明,床是白天可坐,晚上可睡的器具。
翻翻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有沒有例證?南北朝時的《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記叙了“漢末建安中”發生的悲劇,其中寫到:“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媒人下床去,諾諾複爾爾。”焦母和媒人都是坐在床上的。
那到了唐代床就變成井欄或者馬紮了嗎?
比李白年輕20歲的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到“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顯然,這也不是井欄,也不是馬紮,馬紮拿開就好,怎麼非要淋雨呢?這是個大家夥,是搬不動的睡床。
由此,我們知道,唐代以前的床是床,唐代的時候依然是床。
二、李白看到月光時所處的位置
有人說了唐代的房子是木制的比較低,窗子沒玻璃,晚上在睡床上看不到月亮。所以,李白是坐在井欄邊看月亮的。房子上窗戶的功能就是透光透氣,白天能曬太陽,晚上推開窗戶照樣有月光照進來。
再看原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果不是在周圍漆黑的屋裡,怎麼顯得月光如霜?井欄是圍在井的四周圍,有防護作用的,如果圍欄在前,李白在井邊嗎?三更半夜李白到井邊幹什麼?難道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幼稚?一失足怎麼辦?
本人覺得這首詩描寫的場景應該是這樣的,李白在床上上睡得不安穩,半夜醒來,隻見月光從推開的窗子照了進來,如霜潔白。他迎着月光望見皎潔的月光,頓生思鄉之情。睡不穩是潛意識的思鄉,才有了顯意識的“低頭思故鄉”。
頭條裡有很多過度解讀的文章,可能作者都在追求“語出驚人死不休”的效果,隻是我們這些學識淺陋者看得不是太明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