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月17日發布的《2022年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報告》,移動支付的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使用不當也會帶來風險隐患。
讓我們關注一下哪些不良的使用習慣應該避免,遭遇移動支付詐騙,又該怎麼做?
調查數據顯示,發生率最高的三項不安全行為分别為:網站app内登錄習慣設置為記住密碼或自動登錄、在連接公共wifi的狀态下進行支付、所有支付密碼都相同。
此次調查中,受訪用戶的“所有支付密碼都相同”、“有優惠促銷的二維碼都會嘗試掃”、“換新手機時不解除銀行卡及不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等不良行為的發生率明顯下降。但25歲以下的年輕群體在使用手機時的個人防範意識相對較低,不良行為高于平均水平。
從類别看,三分之二的被訪者表示曾遇到過電信詐騙,其中約三分之一的群體财産遭受損失,平均損失金額為2759元。
在各類型的電信詐騙中,收益回報類詐騙的發生率最高,為17.7%,其中,“兼職刷單受騙”表現最為突出;其次是情感類詐騙,有15.7%的被訪者表示曾經遇到過,例如:“冒充QQ、微信好友詐騙”多以25歲以下年輕學生群體為目标。
從損失看,部分受訪用戶深陷虛拟貨币詐騙困局且損失金額較大。約有2.5%的受訪用戶表示曾投資虛拟貨币,其中近半數遭受财産損失;約五分之一的受害者損失金額在2萬元以上,平均損失金額達到了7474元。
消費者權益方面,個人信息安全問題較2021年有所下降。
經調查,“填寫問卷留下銀行卡号、證件号、姓名等個人信息”“在街頭掃描二維碼”“變更移動支付綁定的手機号後沒有通知銀行”等銀行卡使用時可能的不安全行為的發生率均不到10%,顯示出持卡用戶對自身賬戶信息的保護意識普遍較高,近半數被訪者表示會通過國家反詐中心APP進行投訴或舉報。
調查發現,受訪者對銀行卡安全使用的法律意識仍有待提升。調查數據顯示,雖然法律明文規定任何租借買賣銀行卡、電話卡的行為都可能涉嫌犯罪,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對買賣銀行卡的懲罰措施“不知曉”。55歲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人群對買賣銀行卡的非法性認知程度相對偏低。
25歲以下的年輕群體在使用手機和銀行卡時的個人防護意識欠佳,其不良使用習慣個數高于平均水平,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更容易輕信他人。
調研數據顯示,僅有30%的該類型被訪者表示沒有遇到過任何種類的詐騙。55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易成為虛假藥品、保健品詐騙的受害者。同時,該群體中有28.2%的人未曾感到過自己的個人權益受到損害。而在遭遇過個人信息安全危機的人中有26.1%的該類型被訪者未采取任何措施,該數值高于平均水平。
防範建議
為提升移動支付使用安全,保護個人權益,社會公衆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提升自我防範意識,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不随意掃二維碼或留下自己的個人敏感信息;
二是時刻提高警惕,不因貪圖小利而讓網絡詐騙尋到可乘之機造成巨大财産損失;
三是投資有風險,理财需謹慎,不要為追逐短期高收益而輕信所謂的投資專家;
四是如果不幸遭遇詐騙或其他類型的個人侵權行為,應及時向公安及官方求助,将損失降到最低。
此外,公衆也可以主動了解學習各類防範措施與防騙技巧,提升識騙防騙的能力。
來源 公安部刑偵局
編輯 孟紫薇
流程編輯 嚴聖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