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文章報道頗有趣意,有一位作者在文章中開玩笑寫道,是不是天底下人人對于“讀書人”這一群體都會抱有一種莫名的偏見。
為何一聊到讀書人的時候,人們的評價永遠都是什麼 “百無一用是書生”,“負心多為讀書人”等等,好像隻要身為讀書人,就理應要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一樣,給人一點好感都沒有。
誠然,這種言論隻是一個打趣的說法,不能以偏概全,畢竟“讀書人”普遍成為了當今社會的棟梁之才,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是非常受人敬重的。
但說到這裡,不禁就有一個問題,那麼既然讀書人在現實世界裡的地位舉足輕重,可古語中為何會存在“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這種對讀書人飽含惡意的措辭呢?
這句話到底是惡意中傷,還是真有道理可講呢?
懷揣着對問題的探讨精神,我在翻閱一系列篇幅文章後,終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原來這句話根本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真實事例作證的,其中飽含了不為人知的禅機,給人感觸頗深。
不信?那麼接下來我便為大家好好剖析一下這句話,看完以下内容後,相信大家對這句話就會有一個嶄新的了解了。
01從當時曆史背景來看,雖有點偏激,卻是現實反映
首先我們從這句古話的出處說起。正如開篇提到的那樣,“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其實是有來曆可循的。
它出自于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名叫曹學佺的官員所寫的一副對聯。整個對聯的創作背景,大抵是說曹學佺為官期間受理了一個案件:
某個大戶人家的狗咬了一個秀才,在事發過程中一個屠夫見義勇為把大戶人家的狗給殺了。本以為案件可以輕易解決,但大戶人家卻不懷好意,非要讓屠夫付出代價。
後來這個事情鬧得越來越大,連當今皇上都知曉了此案,迫于壓力下,大戶人家用錢收買秀才,誘使秀才颠倒黑白,捏造真相,讓屠夫給狗償命。
最後,好在曹學佺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當衆說破兩人的勾當,公平處置了此案,在結案時寫下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以表達自己對秀才的忘恩負義之舉的憤慨,這便是這副對聯的出處來曆。
光從故事角度來講,曹學佺作這副對聯的用意,無非就是為了批判秀才所作所為的不仁義,至于為何日後這副對聯會上升為世人對讀書人的偏見,思來道去,其原因終究和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環境背景不無關系。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得知,故事中的秀才和屠狗輩,不僅僅隻是兩個單獨存在的個體,而是代表了當時社會中兩個全然不同的階級。
屠狗輩泛指那些社會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因為自南宋後期以來,百姓由科舉而入仕變得越來越不現實。
況且民間推崇小農經濟,所以說在當時,一個人的出身好壞就已經決定了其命運,既然是平民百姓出身,那麼日後就很難有踏入官途的機會了。
反觀秀才,則普遍指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有機會、有能力觸及官場之人。這一類人同樣受當時官階制度的毒害。
因為明朝年間,官宦賄賂腐敗的現象極其嚴重,常人想要平步青雲,在官途上不斷爬升,若沒有一些後台權貴相助,那注定就是癡人說夢。
故而,在這種惡劣環境下,“讀書人”很容易受形勢所逼,劍走偏鋒,變得無所不用其極。這就是為什麼故事的最後,秀才會被大戶人家收攏的最主要的緣故。
故此,從當時的曆史背景來看,曹學佺所言雖有偏激之處,卻又是現實的真實反映,由于當時讀書人受社會現實影響,而不得不成為外人眼中的“負心薄性”之人,因此才會引來百姓的同仇敵忾,對讀書之人有如此不恥的看法見地了,這一點需要弄清楚。
02從兩者心理性格角度來看,大抵如此,但無絕對
那麼在古人眼裡,讀書人多為“薄情寡義”之人,可為何到了如今這個時代,讀書人又成了受人景仰的文人雅士了呢?是不是讀書人從此以後就不會再背負“負心”的罵名了呢?然而事情并非這麼簡單。
從“屠狗輩”和“讀書人”的心裡性格角度來分析,“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哪怕放至今日,也依舊适用于二者,但隻是從其根本含義上講,卻又和古人所言是存在着天壤之别的。
之于當代而言,所謂“屠狗輩”并不像古時候一般,單指社會地位卑微的底層人民。
如今我們口中所說的“屠狗輩”,通常都是指一些想法簡單,意氣用事之人,他們為人處事不假思索,經常任由自己的脾氣性情為是,事前不考慮後果,一意孤行。
這類人事後往往容易被人冠以“仗義”的美譽,而這種“仗義”的背後,更多是一種貶義的意思,指的是一個人有勇無謀,才疏學淺。
再說“讀書人”。伴随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古時候的官僚制度早已被荒廢,人們對于學術上的造詣也變得更加有追求。
當一個人的“德智體”朝着正确軌迹全面發展,被灌輸良好的人生價值觀時,也就鮮有“負心”的舉措出現。
但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因為如今的讀書人越來越明事理,行事越發小心謹慎,所以接人待物上,往往理性大于感性。
因為深明大義,秉承着“法大于情”的原則,所以不管自己處理事情時,做得再好、再符合情理,也免不了背負“負心”罵名。
總的來講,“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雖然有一定道理可循,但事無絕對,它并非是對所有“讀書人”的批判,更多時候,其實是在諷刺那些即便滿腹經綸卻依舊劣性難改、不曉事例的“僞讀書人”。
因而,我們在看待某件事情的時候,應該多從客觀的角度看待,凡事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一葉障目,從多方面多角度去進行分析,才能真正看透事情的真相,理會其中的禅機寓意。
有道是:“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當今時代,伴随着文化的普及,讀書人的身份不是一個人可恥的标簽,而是人們最應該引以為榮的存在,唯有花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自身素養才能得以充實,才能擁有更加高深的成就。
同樣,如今也是一個法治社會,“仗義每多屠狗輩”,大都是一些年少輕狂,沖動下罔顧法治社會規則的狂妄之徒。
因此,做人要清醒理智一點,不要犯下激情的錯誤,倘若因為一時沖動和自以為是的仗義,弄得自己滿身狼藉,相較于前者,那才是最引人恥笑诟病的人生污點。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隻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于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