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伴有增生是什麼毛病?癌症、腫瘤并不是一瞬間長大的,它也是由小的“病塊”開始的,而一些常見的息肉、結節,很有可能就是癌症的前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息肉伴有增生是什麼毛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癌症、腫瘤并不是一瞬間長大的,它也是由小的“病塊”開始的,而一些常見的息肉、結節,很有可能就是癌症的前兆。
發現這樣的“病塊”,及早診療,清除隐患,才是最佳選擇!
胃息肉:發現了就得切除
胃息肉多在胃鏡檢查時發現。胃息肉有惡變的“潛能”,要積極地進行治療,減少胃癌的發生。
建議:
對于直徑<0.5厘米的胃息肉,少于兩個可直接活檢鉗摘除;
對于直徑<2厘米的胃息肉,需要切下來送病理科鑒别病理分型;
對于直徑>2厘米的息肉,由于手術創面較大,常需要住院治療。
腸息肉:發現應盡早切除
大腸癌是一個“緩慢過程”,即從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癌,整個過程可能持續1~2年。
一般來說,單個、兩個息肉癌變概率不高,但數量越多,癌變機會越高;息肉越大癌變率也越高。
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變率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變率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則為50%。
建議: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盡早切除,以免惡化成大腸癌。
45歲以上、經常無緣無故拉肚子的最好每年做個腸鏡,懷疑有息肉癌變者應3~6個月複查一次腸鏡。
膽囊息肉:>1厘米得切掉膽囊
一般來說,膽囊息肉直徑在0.1厘米或0.2厘米以下,患者不必恐慌,每一兩年内做一次B超檢查即可。但如果膽囊息肉直徑超過1厘米那就有高度癌變的風險了。
建議:
膽囊息肉直徑>1厘米,尤其是年齡50歲以上的,必須盡快進行手術切除膽囊,以防癌變。
宮頸息肉:更年期女性盡早摘除
宮頸息肉多在婦科檢查時發現,絕大多數宮頸息肉都是良性病變,但也有可能癌變。
建議:
年齡超過45歲,尤其更年期前後患有宮頸息肉的女性,應及時摘除息肉,将息肉送病理檢查,如有惡變征象,盡早采取治療措施。
鼻息肉:手術是首選方案
鼻息肉常會引起患者鼻塞,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能會導緻患者耳鳴、聽力減退,還可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發症,更緻命的是可引發癌變。
建議:
一旦出現鼻塞感加重症狀,建議到醫院做鼻窺鏡檢查。如果确診是鼻息肉,手術是首選方案,以緩解鼻塞,恢複鼻呼吸。并在術後做活檢明确診斷。
甲狀腺結節:>4厘米多已經癌變
調查顯示,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高達18.6%,其中有5%~15%為惡性,即甲狀腺癌。一般結節直徑>1厘米時就能用手摸到,這也是初步檢查甲狀腺最簡單的方法。
建議:
結節直徑<1厘米,原則上不用怕不用管,隻有少數需要做甲狀腺細針穿刺;
結節直徑在1~4厘米,那就必須做穿刺檢查;
結節直徑>4厘米,很可能已發展為惡性腫瘤,需盡快手術治療。
肺結節:>0.8厘米要小心
随着低劑量螺旋CT的應用,肺小結節的檢出率逐步提高,大約40%左右的受檢人查出患有肺小結節。但是96.4%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結節。但随着結節的增大,惡變率就會顯著增加。
建議:
結節直徑<0.5厘米的多為良性,結節直徑>0.8厘米的要小心。
每年檢查一次低劑量螺旋CT,是肺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正确方法。
乳腺結節:不痛的結節最危險
患者通常都是發現乳腺内有結節時才來就診,如果結節沒有痛感,一定要小心乳腺癌!
建議:
發現乳腺結節,應先做超聲、钼靶或核磁等檢查,鑒别乳腺腫塊的良惡性。懷疑惡性,盡早手術切除。
淋巴結腫大:同樣的不痛更嚴重
感冒發燒、牙龈炎、咽喉炎後都可能會淋巴結腫大。但注意:淋巴結腫大,但是不痛,這不是小事!惡性淋巴瘤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淋巴結無痛性腫大。更可怕的是,淋巴瘤在我國發病率上升速度驚人——每年以5%的速度增長。
建議:
淋巴結腫大,不痛,伴有長期不規則發熱,應盡快到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斷與篩查。
“校長,我想再吃一次蛋糕”……“你真是太幸運了”!
一圖梳理咳嗽真正原因!你身上其實自帶兩個“止咳穴”
這樣一部映前公益廣告,你看了一定會動容
來源:健康時報(ID:jksb2013)
監制:周年鈞
編輯:王朝、周喆
實習:楊瑾、馬菲
健康是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