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顱腦動脈mra講解

顱腦動脈mra講解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04 12:46:31

顱腦動脈mra講解?顱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常見、多發、高緻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據統計,我國每年有近300萬人有腦血管疾病,主要發生于中年人及老年人,發病率也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增長腦血管疾病帶來後遺症具有高緻殘率那麼如何做好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如何選擇有效的檢查方法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顱腦動脈mra講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顱腦動脈mra講解(顱腦動脈系統及CTA檢查技術)1

顱腦動脈mra講解

顱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常見、多發、高緻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據統計,我國每年有近300萬人有腦血管疾病,主要發生于中年人及老年人,發病率也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增長。腦血管疾病帶來後遺症具有高緻殘率。那麼如何做好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如何選擇有效的檢查方法呢?

常見的血管成像技術包括DSA、CTA、MRA。

DSA:在臨床上被認為是腦血管疾病診斷的金标準,是一種較為可靠、準确的診斷方法。DSA是一種有創檢查方式,在臨床應用中可能會誘發或者加重患者血管痙攣,造成動脈瘤破裂等。同時,DSA對操作人員的要求較高、花費時間較長、檢查費用高,給患者造成較大經濟負擔。

CTA:可以進行顱内動脈瘤大小的測量,并較好地顯示腦動脈瘤局部複雜的解剖結構及周圍血管分支情況。64排以上的螺旋CT因其有掃描速度快、圖像質量好等優點,診斷結果參考性較強但是存在輻射,不适合孕婦或者兒童等敏感人群。碘造影劑過敏者不宜檢查。

MRA:屬于無創檢查,不需注入造影劑,無射線輻射損害,安全性最高。但MRA存在假陽性及誇大狹窄程度的不足,且檢查時間較長,不适合急症、煩躁患者、嬰幼兒及體内有鐵磁性金屬異物的患者。

顱腦動脈基本介紹

腦動脈兩大體系:頸内動脈系和椎-基底動脈系。

兩個系統供應腦部的範圍:以小腦幕為界,幕上部分為頸内動脈系統供血,幕下部分為椎動脈供血。以頂枕溝為界,腦前3/5(大腦的前部和部分間腦)由頸内動脈供血,腦的後2/5(大腦後部和部分間腦、腦幹、小腦)由基底動脈系供應。

1. 頸内動脈系

發自頸總動脈,經破裂孔入顱。主要分支包括脈絡膜前動脈、後交通動脈 、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

2. 椎-基底動脈系

椎動脈:小腦後下動脈、脊髓前、後動脈。基底動脈: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動脈、腦橋動脈、迷路動脈、大腦後動脈。

3. 大腦動脈環(Willis環)

頸内動脈系和椎-基底動脈系吻合形成封閉的七邊形血管環。其意義是一種代償的潛在裝置。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時,是側支循環最充分的供血來源。

顱腦CTA檢查技術

1. CTA檢查的基本原理

經靜脈注射對比劑,利用螺旋CT在受檢者靶血管内對比劑充盈的高峰期(理想狀态是處于最高峰且興趣區内血管腔對比劑充盈均勻)進行連續的原始數據采集,然後運用計算機的後處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形成成像的血管應用于疾病的診斷。

2. 檢查前準備

(1)去除頭部的金屬飾物等,避免僞影幹擾;

(2)明确保持固定姿勢的重要性;

(3)交代不能做吞咽、眨眼等動作;

(4)告知注入對比劑後身體會有發熱感為正常現象,無需緊張。

3. 檢查方法

選擇掃描序列。

(1)平掃

①掃描體位:仰卧位,下颌内收,兩外耳孔與台面等距;

②掃描方式:橫斷面螺旋掃描;

③掃描範圍:依據病變情況具體确定;

④掃描方向:從下往上掃(足至頭);

⑤掃描層厚、層間距:0.75 mm、0.625 mm。

(2)增強

①對比劑用量:對比劑60 ml,生理鹽水40 ml(兒童體重用量為2 ml/kg);

②注射方式:壓力注射器靜脈内團注,注射速率3.0 ml/s以上(注射速率可酌情降低,一般4.0 ml/s);

③ 掃描開始:采用Bolus Tracking檢測于肺動脈分叉高度的主動脈,當CT值達到100 HU後自動觸發啟動掃描。

後處理技術

1. 去骨數字減影(時間減影)

将增強圖像和平掃圖像分别導入圖像後處理工作站Neuro DSA軟件進行減影。得到減影數據後,保存并進行下一步處理。

得到減影圖像進入InSpace後得到血管VR圖像。

2. 容積再現重組(VR)

以掃描容積内像素密度直方圖的不同峰值代表不同的組織,然後計算每個像素的不同組織百分比,換算成不同的灰階,以不同的灰階及不同的透明三維顯示容積内的各種結構。主要以三維立體觀察血管情況。

3. 最大密度投影(MIP)

把掃描後的三維數據疊加起來,以操作者選定的作為投線方向,在該投線方向三維數據中的最高密度體素投影到二維數據中,其餘體素則被删除。MIP可以從任意角度投影,主要觀察血管鈣化情況。

4. 多平面重組(MPR)

利用三維重組技術對CT采樣獲得的數據進行任意方位的斷層圖像重組。包括平面重組和曲面重組。主要用于觀察血管的比鄰關系和将迂曲的血管在一圖像上顯示。

顱腦CTA在臨床的應用

1. 顱内外動脈狹窄

CTA對顱内大動脈閉塞檢出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為100%。血管狹窄>50%,敏感度和特異度:97.1%、99.5%。

2. 顱頸動脈夾層診斷

可看到頸内動脈夾層的狹窄管腔。對于椎動脈夾層的敏感度和特異度:100%、98%。

3. 影像學檢測腦動脈瘤首選方法

對于腦動脈瘤檢出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确度:96.3%、100%、94.6%。<3 mm動脈瘤敏感度81.8%,<2 mm動脈瘤敏感度50%。

△右側大腦中動脈及左側大腦後動脈狹窄

△左側椎動脈瘤

CTA是檢測腦血管病變的必要手段。從CTA掃描成像後的MIP和VR圖像其效果非常接近DSA影像,因此CTA在一定程度可代替DSA,或者篩選出有必要做介入的患者。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