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獸首大概可以算作是近年來最具話題性與知名度的中國流失文物了,在國際市場上的每一次露面都會引起軒然大波。有媒體報道,近日疑似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中的龍首現身法國一拍賣現場,最終被一華人買家以2400萬的價格購得。盡管該文物真僞仍存疑,但因為自帶圓明園文物的标簽,在國内輿論場上很快引起熱議。
文 | 劉火雄
碧玉盞,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藏
通常來說,流失文物回流原屬國,大緻有依法追索、國家或民間回購、捐贈交換等方式,其中以追索難度最大。近年來,不時可聽到圓明園國寶回流的消息,大多是在某場拍賣會上花高價購回。2002年,國家文物局設立“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每年撥款5000萬元人民币,用以購買具有代表性、文物藝術價值極高的珍品。一件北宋書法家米芾的《研山銘》手卷,就花去2999萬元人民币。事實證明,如果隻憑借高價回購方式追還圓明園文物,這将是一項不堪重負的工程。
随着中國私人收藏家興起,中國修訂了《文物保護法》,允許私人收藏藝術品,這一藏寶于民的政策,促使了海外文物回流潮流。與此同時,中國第一家以搶救流失海外文物為主的民間機構——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也于2002年宣告成立,并啟動了 “國寶工程”,希望能夠協助政府,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回贈、回購、讨還等方式,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國寶早日回歸。
促進并推動建立國際文化财産維權組織,乃至聯合埃及、希臘、秘魯、柬埔寨等世界流失文物主要受害國,建立“流失文物回歸國家組織”,形成追讨流失文物的國際力量與國際氛圍,對圓明園流失文物的追讨來說,也是可行之舉。
為更好掌握圓明園流失文物情況,2009年10月18日,圓明園管理處聯合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了“尋找流失海外圓明園文物系列活動”,遠赴歐美尋訪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搜集、整理相關資料。
清仿商周香爐,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藏
對于文物追索這一任重道遠的工程,中國圓明園學會的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表示:對于那些明火執仗搶的文物,隻能在國際公約的框架底下通過法律、通過正常的渠道去追索,絕對不能買,如果要買了的話,反而變非法為合法。流失的文物也不是一定非得全拿回來,比如有些藝術價值一般的文物,就沒有必要勞民傷财追讨,追索的重點在于那些珍貴的文物,或者是被掠奪的文物。因外國博物館不可能把所有掠奪文物歸還中國,謝辰生認為:在國外博物館借展可以,但所有權的回歸什麼時候也不能放棄追索。而近些年來被偷盜、走私流散出去的文物,同樣觸目驚心,一邊在不停地追讨,一邊又偷偷地走私,這更需要加強法制懲罰和群衆監督的力度。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面對那些流失在外的文物,痛心傷懷之餘,國人也漸漸認識到,多關注當下愈演愈烈的文物走私風潮,似乎更具建設性意義。有些東西,隻有失去後才懂得珍貴,時間,文物,莫不如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