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沒有循守後代之責為大。
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說最不孝的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後代的責任。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是什麼?
在孟子的原話中并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于孟子這段話的理解:“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才将“無後為大”曲解成為今天普遍理解的意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
其中不孝有三為: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第一種不孝:阿意屈從,陷親不義
對父母無條件的屈從,容忍父母做不義的事情,這是第一大不孝,在今天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孔子的弟子曾參就問孔子:“子女一味順從父母之命,這可以稱作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何話!這是何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應該婉轉指出。如果父母錯了也一味的聽從父命,那怎麼能稱為孝呢?”
從孔子和弟子曾參的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孟子所說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第二種不孝:家窮親老,不為祿仕
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家庭非常貧困,父母年齡都大了,不能幹工作了,也不能做事的時候身為人子,不能努力學習做官,拿俸祿養家,是不孝,現在是努力工作,掙錢養父母的意思。
現在社會的年輕人,就知道和父母要錢,現在給這些人起個名字,叫‘肯老族’不思進取,遊手好閑,結婚了還花老人錢,現在太多這樣的事了。
第三種不孝: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對于第三條,不少人認為是封建社會的糟粕。
但是在古人眼裡,到了年齡不娶妻生子,不為祖先傳遞香火,斷了祖宗的血脈,是大不孝,改革開放這些年,出現了很多女強人,女企業家,為了工作,也沒有成家,是不孝的一種。
不孝的行為有很多,沒有盡到傳承後代的是大不孝。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人倫道德,孝是人道的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就是告訴我們,孝順的人,一定是明白事理,懂得聖賢教誨的人。
《孝經》中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意思是告訴我們,天地都有它的規律,也有它的自然法則,人在天地之間,人類是世界的創造者,最為重要,而人行為,沒有比行孝道最重要的了。
從我們出生,一路的成長,都是父母一手陪伴呵護長大,生病,讀書,成家立業,什麼事都操心在前,當我們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回頭看看父母,已經白發蒼蒼,滿臉皺紋,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我們兒女身上了,到老了該是我們盡孝道的時候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