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木】,有“木中君子”之稱,其生長習性和木材特性被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有人說它不怕火燒,有人說它遇閏年不生長甚至縮短,其木制品被視為百毒不侵、鎮惡辟邪的吉祥物。據《本草綱目》記載:“黃楊性難長,歲僅長一寸,遇閏則反退”。我們常見的黃楊木作品多為小件的工藝品,基本上沒有大件雕刻成品。記得有一位先生在看到黃楊木根雕作品後對黃楊木的質地贊不絕口,連說如果是大件的黃楊木就好了。
【黃楊木雕】是浙江地區的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之一,以黃楊木做雕刻材料,利用黃楊木的木質光潔、紋理細膩、色彩莊重的自然形态取材。
黃楊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黃楊木而得名。黃楊木生長緩慢,四五十年的直徑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
黃楊木雕“千年難長黃楊木”、“千年黃楊難做拍” (樂器中的一種拍子)的說法。相傳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間藝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發現了黃楊木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似象牙,年久色漸深,古樸美觀,硬度适中,是一種雕刻小型圓雕的最佳材料。
到了晚清,黃楊木雕才發生從娛神到悅人的根本性轉變。那時候黃楊木雕發展為案頭工藝品,成為擺設、欣賞的藝術佳構。但其地域文化精神仍滲透于作品之中,折射民俗心理的戲曲人物、宗教人物是表現的主要題材,反映地域鄉風鄉情的作品則明顯增多。如1915年,當時最有影響的黃楊木雕藝人朱子常,以鄉土味濃郁的佳作《捉迷藏》,在國際巴拿馬賽會上獲得二等獎。這件作品,以7個孩子在亭閣前曠地上玩捉迷藏遊戲的情景,把稚童情趣鄉村風味表現得淋漓盡緻。1929年,黃楊木雕著名藝人葉阜如的作品《牧童騎牛》。木雕雕刻的是一牧童在牛背上橫吹竹笛,老牛俯首悠閑地覓食,體現了一幅恬美的鄉村田園小景。創作這些作品時,朱子常已過不惑之年,葉阜如更是年屆60。日常生計的艱辛,創作探索的艱難,并沒有消磨他們對鄉土的摯愛和對農耕生活的眷戀,他們骨子裡的田園本色,使之對黃楊木雕所蘊含的地域文化精神有獨到的把握和表現。這也使得他們的作品獨辟蹊徑,别樹一幟,能在國内外重大賽事上獲得行家的肯定,屢獲大獎,使得黃楊木雕這一地方特有工藝,從偏僻的樂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鑒别】
一、紋理細膩,質地堅韌,直徑20厘米的根材,要生長500年
黃楊木雕是以黃楊木雕刻材料而得名的。黃楊木紋理細膩,質地堅韌,适于雕刻高檔工藝品。黃楊木是一種珍貴的常綠灌木,生長在高山峻嶺和懸崖陡壁之間,黃楊木樹種成材時間長,且資源日漸稀少,直徑20厘米的根材,要生長500年。因黃楊木雕刻材料難得,一些造假者就用一些木質色澤相近的其它木材或樹根冒充黃楊木。黃楊木的生長周期長于其它樹種,一根直徑15厘米的黃楊木斷面,可以看到細密的數百圈年輪。而其它木料的年輪粗而稀,最多不過幾十圈。黃楊木的色澤天然黃潤溫厚,其它木料(包括染色木料)的色澤飄浮發澀。黃楊木因生長緩慢,區型木材罕見,也是區别于其它木材的重要特征。黃楊木的木紋特别細膩,用手觸摸光潔滑潤,其它木材無可比似。黃楊木的木質堅硬,其它木材的木質比較軟,用硬物輕輕刻畫即可區别。
二、自然存放色澤會一年年逐漸變深
黃楊木雕在存放中會自然變色,色澤會一年年逐漸變深,有經驗的收藏家根據色澤深淺和包漿就可以大緻判斷出作品的年代。常見的黃楊木雕作舊,是用一種“油麻色”染制而成的,這種作僞的色澤不自然,沒有包漿,鑒别時可用棉簽沾少許香蕉水擦拭,赝品會出現掉色,而自然變色的黃楊木不會掉色。
黃楊木雕作品經曆一定年代後,如果保管不當,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作品一旦腐朽或殘缺,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完好無損者自然就彌足珍貴了。
三、多以戲劇人物,神、佛形象為題材
由于受社會和民族曆史的深遠影響,特别是受到民間文化的直接浸熏,幾百年來黃楊木雕多以戲劇人物,神、佛形象為題材。元代的黃楊木雕作品,人物造型生動傳神,豪放、古拙、蒼勁和渾樸寫實;而明代的黃楊木雕作品在繼承元代的基礎上又突出了寫實自然、簡潔和不重細部,造型更加嚴謹,并追求精美細緻;清代是黃楊木雕的繁榮時期,這時開始了強調藝術造型與寫實相結合。清中期清内庭造辦處領銜創作出一批人物造型逼真、神韻自如,富有文化氣息的藝術精品。清末,民間的黃楊木雕名師也佳作叠出,溫州雕刻名師朱子常的作品造型逼真,人物形态被表現得淋漓盡緻,顯現出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朱子常的作品被民間廣為收藏,流傳和仿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