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麼時候起,有一種本來不入流的玩意兒成了“網紅水果”,江湖人稱“金鈴子”。這名字端的是冠冕堂皇,比那“癞葡萄”可是強多了。這讓我想起了一出元曲《哨遍.高祖還鄉》:隻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圖一 “金鈴子”
你看,這就是所謂“金鈴子”,也就是癞葡萄。雖然它并不像葡萄,但渾身疣突,當得起一個“癞”字,又和葡萄一樣是藤本,诨名“癞葡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話說這年頭真不知道哪塊兒雲彩有雨,連癞葡萄都能算水果了。可食用部分在哪兒呢?在内部。它的種子外面包裹了一層黏糊糊的紅色假種皮,能咂摸出點兒甜味兒來,但實在是沒多大意思。
圖二 苦瓜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友,一定見識過關于“金鈴子”和苦瓜的争論,有人認為“金鈴子”就是苦瓜(的一個品種),有些人則堅決否認,而且就像被侵犯了宗教信仰一樣急頭白臉,誰說“金鈴子就是苦瓜”就跟誰急。後一部分人的理由是,“金鈴子”和菜市場上的苦瓜長得不一樣,環肥燕瘦,最重要的是吃法不一樣!因為“金鈴子”是甜的,而苦瓜是苦的......
圖三 “金鈴子”和苦瓜
争論千萬條,答案就一條:“金鈴子”就是苦瓜,沒有任何疑問。《中國植物志》關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的形态描述說的很清楚,“果實紡錘形或圓柱形,多瘤皺,長10-20厘米”。“金鈴子”就屬于那個“紡錘形”的苦瓜,蔬菜用苦瓜則是“圓柱形”,這倆都有“多瘤皺”的特征,隻是“金鈴子”的瘤皺比較粗犷野性一些,而蔬菜用苦瓜則相對溫潤一些。這點兒形态差異,在以果實多變著稱的葫蘆科栽培植物中根本不出奇。
圖四 “金鈴子”和苦瓜
圖五 “金鈴子”和苦瓜
為啥“金鈴子”是甜的,而苦瓜卻是苦的?這是由于食用時機和部位不同:蔬菜用的苦瓜取青綠未熟者的果肉,内部尚無紅色假種皮,味苦;而人們吃“金鈴子”則是等待它成熟以後,吃的是内部的紅色假種皮,所以是甜的。完全成熟的蔬菜用苦瓜,内部也有紅色假種皮,同樣也是甜的,和“金鈴子”毫無二緻。關于這一點,《中志》也有說明:本種果味甘苦,主作蔬菜,也可糖漬;成熟果肉和假種皮也可食用。
圖六 “金鈴子”
《中志》中收錄了幾個苦瓜的民間别名,有癞葡萄、涼瓜、癞瓜和錦荔枝等,卻無“金鈴子”;無需多做考證,很容易猜到,“金鈴子”隻是“錦荔枝”的訛傳,二者的發音實在相似的很。古代典籍中有關于“錦荔枝”和苦瓜的記載:如明王世懋《學圃雜疏》中有雲,“吾地有名錦荔枝者,外作五色蜂窩之狀,子如鼈蟲,人甚惡之”;徐光啟《農政全書》又有“苦瓜考”,“又名癞葡萄......結實如雞子大,尖紋皺狀似荔枝”......無一處提及“金鈴子”,可見此名毫無文化底蘊。
圖七 苦瓜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最早傳入中國的苦瓜都是“金鈴子”類型的,也就是紡錘形的小苦瓜,接近苦瓜的原始性狀,蔬菜用的大苦瓜是又我國人民培育出來的。大概在明朝中葉,長條型的苦瓜就已經出現了。清代張璐在《本經逢原》中說,“錦荔枝有長短二種,生青熟赤......閩粵人以長者去子,但取青皮煮肉充蔬;短者性溫,其子苦甘,内藏真火,故能壯陽益氣,然須熟赤,方有殊功”,這段文字有浮誇臆想之處,但能說明古人知道長苦瓜和小苦瓜皆為“錦荔枝”,隻是吃法不同而已,後人又何必泥今不化呢?
毫無疑問,“金鈴子”就是苦瓜,不管你承認不承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