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非遺文化敲鼓

非遺文化敲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13:08:29

“鼓手身着黑色武士裝,頭戴英雄巾(或幞帽),上插二尺彩色雉尾,腳蹬青雲靴(或圓口布鞋),畫着立眉怒眼的鐘馗臉,極具濃郁的鄉土氣息,西部人豪放粗犷的氣質盡顯其中。”

“涼州攻鼓子表演者都是男性(現已有女性鼓手),鼓手裝扮很有特色,表演者全身以黑色為主,頭上戴着在帽頂兩角留孔的黑幞帽,左右兩側各插一根野雞翎,紅色扇形紙花插在勒頭帶的左、中、右三邊,身穿黑色‘十三太保衣’(誇衣),黑色燈籠褲,腳穿黑色快靴(或圓口布鞋)。表演者臉上塗着一層厚厚的脂粉,眉毛粗而上翹,他們腰挎攻鼓子,手拿雙鼓槌,在當地有‘黑旋風’之稱。”

非遺文化敲鼓(非遺文化涼州攻鼓子淵源考)1

涼州攻鼓子表演

這兩段,是對涼州攻鼓子鼓手外貌特征的描寫。攻鼓子傳統上是涼州社火的組成部分,隻在春節鬧社火期間表演。後來,随着社會的發展,攻鼓子演變為一種鼓樂鼓舞表演形式,表演時間和場合沒有了限制,開始參加各種文藝表演和商業演出。

一、涼州攻鼓子鼓手的臉譜

鼓手在表演時,一般要繪制臉譜,其譜式較為複雜,因為許多人不知其來曆和寓意,便有了“畫着立眉怒眼的鐘馗臉”的說法,以為畫的都是鐘馗。在一些表演場合,也可能簡單化妝,不畫臉譜,所以就有了“表演者臉上塗着一層厚厚的脂粉,眉毛粗而上翹”的說法。

非遺文化敲鼓(非遺文化涼州攻鼓子淵源考)2

涼州攻鼓子國家級傳承人楊門元為鼓手繪制臉譜

目前,涼州攻鼓子主要由涼州區四壩鎮楊家寨子(寨子村)的楊姓傳承。根據楊新年先生繪制的《涼州楊氏社火化妝簡譜》,楊氏社火臉譜,也就是涼州攻鼓子臉譜包括以下三類。

(一)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把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搭配起來,成為:子鼠醜牛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十二種動物名稱就是十二屬相,每年用其中一種動物來作為這一年的屬相,每十二年一個循環。

《涼州楊氏社火化妝簡譜》有完整的十二生肖臉譜。

非遺文化敲鼓(非遺文化涼州攻鼓子淵源考)3

涼州楊氏社火十二生肖化妝簡譜:子鼠

(二)六十太歲

農曆幹支紀年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準确、巧妙、諧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天幹有十項: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項: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天幹,十二地支進行排列組合,形成六十項用來紀年,就是幹支紀年。從甲子年、乙醜年開始,到壬戌年、癸亥年截至,共六十年,為一個周期,稱作六十甲子。

幹支曆法與人的生年和出生後的流年相對應,叫元辰或者太歲。太歲為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太歲可以分為本命太歲(也稱生年太歲)和流年太歲(也稱值年太歲)。本命太歲指一個人出生年的幹支,是主終生的;流年太歲則是定一年四時吉兇禍福的。

到了清代,術數家、道家将六十年為周期的太歲,與我國曆代傑出的六十位賢臣良将對應配合,形成了每年的值年太歲,六十年循環一次。

例如,排在首位的為甲子太歲金辨大将軍。甲子太歲原名楊任,是《封神演義》中的人物,他本是商朝大夫,因為進谏被商纣王挖去雙眼緻死,被道德真君救下後,用金丹放在他的眼中,使其眼中長手,手中長眼。

在明代時,甲子太歲重生,原名金濂,又名金辨。金辨在明代正統三年(1438年)升為佥部禦史,協助處理甯夏地區的軍事事務。在任内,金辨舉賢任能,辦事公正無私,興修水利,赈濟災民,勸谏皇帝擴大範圍褒獎對赈災有功之人,得到了一緻好評。

非遺文化敲鼓(非遺文化涼州攻鼓子淵源考)4

涼州楊氏社火六十太歲化妝簡譜:甲子太歲金辨

(三)祈福文字臉譜

在《涼州楊氏社火化妝簡譜》中,還有一類祈福文字臉譜,書寫“福壽永康”“家和萬事興”等文字,表達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非遺文化敲鼓(非遺文化涼州攻鼓子淵源考)5

涼州楊氏社火化妝簡譜:福壽永康

二、涼州攻鼓子鼓手的服飾

目前,攻鼓子表演者的服飾,從頭到腳都是以黑色為主。這種黑衣裝束顯得武士沉着、 潇灑、 威武、 勇猛, 延伸了身體 的視覺效果, 營造了一種血戰沙場, 勢不可擋的外形效果。

他們頭戴黑襆帽,左右兩側各向上插上野雉翅,帽子中央和兩邊綴以扇形的紅色紙花,随着鼓手擊鼓的節奏,紙花會像扇子一樣一開一合。鼓手身穿黑色“十三太保衣”(白色紐扣),下穿燈籠褲,腳穿黑色圓口布鞋,鞋尖綴以紅或白的絨球。

非遺文化敲鼓(非遺文化涼州攻鼓子淵源考)6

涼州攻鼓子鼓手的造型、道具和服飾

(一)十三太保衣

說起“十三太保”,大約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的太原節度使李克用。李克用有13個兒子,包括養子,都是勇将,都獲得了“太保”的職銜,因此稱作“十三太保”。其中,最後一人李存孝武藝超絕、勇猛過人。在小說《殘唐五代演義》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唐末第一猛将。後來,一個團隊如果有13個人,或者什麼東西有13個組件,就會被冠以“十三太保”的名号。

從服裝方面來看,滿清時期興穿一種無袖的坎肩,也稱馬甲、背心。其中一種稱作“巴圖魯坎肩”,巴圖魯是滿族語,意思是“勇士”。其特點是,四周鑲邊,在正胸釘一橫排盤扣,共13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

巴圖魯坎肩,先為朝廷官員服裝,故也稱“軍機坎”,後來在八旗子弟中廣為流行。有的被加上兩個袖子,稱為“鷹膀”,更顯英武。色彩方面,一般為黑衣白扣,有一種“夜行衣”的感覺。

非遺文化敲鼓(非遺文化涼州攻鼓子淵源考)7

涼州攻鼓子鼓手的造型、道具和服飾

(二)燈籠褲

鼓手穿的褲子,被稱作“燈籠褲”,其實是一種中式練功褲或運動褲。燈籠褲大多用柔軟的綢料或化纖衣料裁制,中間寬松,褲腰、褲腳收緊,形似燈籠,輕松舒适,适宜做劇烈的運動。

非遺文化敲鼓(非遺文化涼州攻鼓子淵源考)8

中國傳統燈籠

(三)野雉翎

攻鼓子鼓手頭插兩根野雉翎,美其名曰為“ 招子”,取 “上淨天宇, 下掃風塵”之意。

在京劇中,雉翎是一種常見的行頭或者道具,亦稱翎子、雉尾。雉翎的制作材質取自雉雞尾翎,長三四尺,最長可達七尺,活雞所取之翎為上品,死雞翎則靈活性差。翎子兩隻為一對,根部裝五至七層生絲彩纓,上飾孔雀翎花,下裝彈簧竹制翎腿,用時插入盔帽兩側的翎管。

在京劇中,莊嚴、正統的人物與文職官員一般不插翎子,如秦瓊、楊延昭、嶽飛等。戴翎子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物:

1.俊秀英武的青年将帥,即為小生行當中的“雉尾生”,如周瑜、呂布、楊宗保等。

2.武藝超群、剛健婀娜的女将,如穆桂英、劉金定等。

3.少數民族的王、侯、将、帥,如天慶王、金兀術等。

4.起義英雄或山大王,如黃巢、晁蓋、窦爾敦。

5.神話戲中的神将、妖魔,如孫悟空、巨靈神、白骨精。

6.非正統王朝的武将,如曹操部下的八将均挂翎尾,如許褚、蔡陽

7.還有隻插一根翎子的劊子手,含有貶義。

由此可見,雉翎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如俊秀英武、武藝超群、剛健婀娜,如非漢族、非正統王朝、草莽英雄等屬性,如神話色彩。

非遺文化敲鼓(非遺文化涼州攻鼓子淵源考)9

京劇中的雉翎裝扮

攻鼓子鼓手頭插野雉翎,其長度比京劇中使用的要短。其原因一種可能是古代遊牧民族的遺存,也有可能是具有神話色彩,因為按照臉譜來看,鼓手扮演的是太歲神,生肖神的形象,集祈求神靈、祭祀先祖、歡歌豐收、慶祝勝利等功能為一體。

來源:涼州文化研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