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shēng]
會意字,甲骨文的字形,上面像初生的草木,下面像是地面或土壤。金文字形在中間多加了一個圓點。
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生部》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段玉裁注:下象土,上象出。
「生」的本義就是草木從土壤中生長出來,而且不斷生長的意思。
以“生”為偏旁的字
從「生」的會意字:青(青藍色)以「生」作意符的形聲字:豐(草木豐盛)、産[産](生育)、姓(母系氏族的族名)、性(生物的生殖功能) 以「生」作聲符的形聲字:牲(供祭祀用的全牛)、勝(本義是腥臭)、笙(古簧管樂器)、旌(旗幟的竿頭)、甥(舅舅的外甥)
文獻選讀
《詩經·邶風·谷風》
既生既育。
《詩經·小雅·正月》:
父母生我。
成語典故
生生不息
生生:生而不絕地孳生繁衍。不息:新陳代謝、死而複生。
《周易·繫辭上》:生生之謂易(變)。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順命》: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後生。生命在天地陰陽的不斷轉換中,永不停息,沒有終止。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這是自然界生物生長的一般規律。我們人類是不是也應該遵循順應四時而生活的規律呢?
性 [xìng]
形聲字,在古文字中與“生”寫成同一個字,本義是動植物的生殖功能。
文獻選讀
《孟子》
食、色,性也。
食與色,是所有動物的兩大自然本性。
《淮南子·泰族訓》
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禮;有飲食之性,故有大饗之誼;......因其好色而制婚姻之禮,故男女有別。
正因為好色與飲食是所有動物的兩大天然本性,所以古人自從華夏文明之初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把人與動物相區别。于是就為“人”制定了一些禮法,如:“人”不能因為吃飽肚子,就偷别人的來吃、搶别人的來吃,而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人”不能因為好色而奸淫,一定要通過婚禮這種形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華夏文明就是這樣處處都在強調節制、約束“人”的動物本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