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漢字解密,我是王準。
關于牆字,有一個詞語“隔牆有耳”想必大家都有聽過,意思是隔着一道牆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洩露機密。
那麼究竟古代的牆是什麼呢?首先得從牆的字形講起。牆是一個形聲字,甲骨文中的牆字左邊是“爿” ,像是把片字左右颠倒,這是它的聲符;右邊上半可以看出兩個“禾”表示麥子,下半是“㐭”表示糧倉,合在一起就是“啬”字,也是牆字的形符。
牆字的本意是用土石修建的屏障。西周金文承襲甲骨文寫法。
戰國簡牍文字和《說文》小篆字形中将右上的雙禾改為“來”字形,字形從此基本穩定下來。
唐代楷書沒有太大變化。
漢字簡化過程中,采用了從土的牆字,大概因為牆的修築材料以土石為主。
在古代,凡是修造建築,幾乎都要建造牆。房屋、宮殿需要四面建牆來遮風擋雨,莊園院落需要建造圍牆來阻擋盜賊。
城市需要建造城牆抵禦敵國進攻,就連國家也會建造連綿不斷的長牆守護邊境——這就是長城。
我們常用圍牆這個詞,表示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把某些區域圍起來防止他人進出。但同時為了方便自己進出,所以牆往往與門搭配。或者說,圍牆是設立門戶的前提條件。我們隻見過沒有門的牆,卻很少見到沒有牆的門。
雖然牆可以阻擋他人進入,具有保衛一方領域的作用,但卻未必能遮蔽他人耳目。所以古人很早就懂得了“隔牆有耳”的道理;另外牆也要及時維修,不然會很危險,會傾塌,所以孟子告誡世人“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
古代宮室内部會設立矮牆作為屏障,叫做“蕭牆”,于是古人就把内部發生的禍患稱為“禍起蕭牆”。
另外,兄弟之間的紛争也被稱為“兄弟阋牆”。
人們常說牆壁,壁在這裡也是表示牆的意思。壁是形聲字,從土,辟聲。戰國簡牍文字中,下半為土形,上半為“辟”的繁構。
說文小篆字形中去掉了繁複的筆畫,基本奠定壁字的字形結構。
漢代隸書與唐代楷書的字形筆畫變得更平直的同時,把“土”字形挪到左下方,整個文字因此變成左右結構。
經過長期演變,又變回今天看到的上下結構的壁字。
壁字的本義指牆壁,許慎在《說文解字》裡注解是:壁,垣也。
一棟方方正正的房屋,都有四面牆壁,古人形容一戶家庭貧困時說“家徒四壁”,意思是家裡除了牆壁沒有别的财産。同樣因為貧困,人們不得不在牆壁上打起主意。據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年幼時家裡很窮,沒錢買燈油照明看書,所以他在與鄰居共用的牆壁上鑿了一個小洞,把鄰居的燈光借來看書,這便是著名的“鑿壁偷光”故事。
壁字後來又引申指軍隊在戰場上建造的防禦性營壘,用以堅守。秦末起義之時,衆多起義軍在巨鹿城下都不敢出兵與秦軍交戰,隻敢躲在營壘之後探頭探腦地觀察形勢,唯有項羽率領軍隊破釜沉舟、一舉将秦軍擊敗,從而成為起義軍領袖。于是後世将這種置身事外、坐觀成敗的行為,稱為“作壁上觀”。
下期預告:跟現在垂直于地面的幕布不同,古代的幕竟是平行于地面放置的,它到底有什麼功能呢?漢字解密,下期解密“幕”字,敬請期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