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看台灣一對名人夫妻的采訪,裡面有一段他們的生活細節非常讓人觸動。
他們結婚後十幾年,一直是一個人一個房間,分開睡,當然并不是說不過夫妻生活,而是就算過夫妻生活,最後也會選擇各回各的房間。
一方面這樣他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另一方面距離産生美,至少在另一半心中還有新鮮感。
這個細節當時還和朋友讨論了很久,這種生活方式背後的優勢劣勢各是什麼?我們普通人有沒有參考意義?
有時他們已經說了,各自都擁有私密空間,雙方都能擁有邊界感,還能保持一定的新鮮感。
但是也有一些劣勢,就是如果遇上一對不善于溝通的夫妻,沒有了“床頭吵架床尾和”背後睡一起的契機,沒準一旦冷戰起來就沒完沒了,最後導緻婚姻失敗。
也就是說,這種超前的夫妻生活方式,對于雙方能力和素質都有要求——你們雙方本身對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看的比較重要,而且對于婚姻的本質看的比較透徹。
這種透徹,是對于7年之癢背後的人性看的透徹,為了讓厭倦和寡淡來得晚一點,那麼不如分開睡,保留一點新鮮感和神秘感吧。
當然,距離産生美這件事,遠不止夫妻生活,也遠不止朋友之間,它背後其實有很多原因。
這句話背後,一是距離,二是美,距離我們容易理解,但是美學問題是個大問題,它因人而異,可以是哲學的定義,也可以是個人的感受。
美到底是什麼,是怎麼發生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無解,一代代的美學家都給出自己的定義,但是并不能相互說服。
那麼美感為什麼需要拉開距離呢?
普遍意義上有三個原因,一是距離能使你隻看得到輪廓,看不到細節。
比如一個城市到處髒亂差,怎麼才能看起來漂亮呢?最省事的辦法就是打造夜景,人們遠遠一看,星星點點,萬家燈火,燈光還有大的輪廓,很美,誰也看不到細節了。
為什麼人生若隻如初見很美,因為初見隻看到輪廓,相處就能看到細節上的各種龌龊。
第二個原因我們比較少想到,那就是距離能讓我們擺脫工具意識。
比如我們去旅遊,到陌生的地方走陌生的路,你的第一反應不會是“這條路是到公司去的路”,“這條路是去學校的路”,一旦這一條路擺脫的平常,擺脫了工具,那麼就能激發你的審美意識。
隻要足夠遠,你就沒想過去用它,自然也就把它當做了用來欣賞的一件物品,于是審美意識被激發。
還是那句“人生若隻如初見”,初見的時候你和對方還不會産生利益上的關系或者情感上的羁絆,對方對你來說隻是一個形象,而不是愛人,夥伴。
第三個原因,我們也很難意識到,那就是距離能夠激發敬畏心,而敬畏心很容易轉化為美感。
我們生活中的各種意識就是這道理,儀式中的語言和行為一定和生活化的語言和行為不一樣,會把你拉到現實生活之外,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和情境,各種束縛都會對你失去束縛力。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做壞事,或者做一些完全不确定的事情時,需要儀式感。
當然,大多數的儀式感都是為了做好事,做大事,比如婚禮的浪漫,比如宗教上的一些祭祀和禱告。
所以,距離産生美這件事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時刻都在用,都在體驗。
審美意識也一樣,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一個人并不是非要懂藝術才談得上審美,隻要退後一步,遠一點就可以,哈哈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