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用什麼詞來介紹現在的年輕人?
“手機不離手”“網瘾青年”“喪文化”“躺平”......這些名詞是打在這一代人(特别是95後)身上的标簽,承載着許多的偏見。
學者們提出了許多新鮮的概念來研究與上一代的生活習性和行為方式相差甚遠的這一代,試圖定義、并拉近與他們的距離。
Z世代(Generation Z)便是這一代人的稱号。
Z世代,是美國及歐洲的流行用語,指出生于1990s中後期-2010s初期的人(具體年份尚未有一個标準的劃分),又稱網絡世代、互聯網世代,統指受到互聯網、即時通訊、短訊、MP3、智能手機和平闆電腦等科技産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
“Z世代”一詞來自“X世代”(出生于1965-1980年)。庫普蘭1991年的小說《X世代:加速文化的故事》(Generation X:Tales for Accelerated Culture)使“ X”符号流行起來。“X”是數學裡的未知變量,代表人們對那一代人未定義的期待。
X世代之後是Y世代(1981-1995),再之後就是Z世代。
與上一代不同,Z世代的年輕人不需要學習如何融入互聯網生活,因為生來便在一個互聯網的時代裡。對于Z世代而言,使用網絡像呼吸一樣自然。
除此之外,Z世代還有什麼特點呢?
社交型學習
簡要概括Z世代的生活,那便是:通過直播、短視頻購物,通過vlog分享生活,通過B站進行社交型學習。
在B站跟羅老師學刑法
央視網4月17日發布了一則關于B站的報道中,有一則數據十分令人矚目:2018年有1827萬人在B站學習,是當年高考人數的兩倍。從時長上來說,累計起來長達146萬小時,也就是說平均每個人學習799小時。
小衆文化的“破圈”生長
如何看待Z世代的成長?有人說“B站的成長軌迹,就代表了Z世代正在如何成長。”
2019年B站的跨年晚會直到今天還廣受好評,相信看過晚會的朋友們都會發現它與其他衛視晚會不一樣的地方:少見充斥着商業氣息的被包裝的明星,那隻是一場Z世代年輕人所喜愛的小衆文化的盛大集會。
海德薇變奏曲,權利與遊戲,與二次元元素結合起來的交響樂x傳統樂器,承載青春的五月天,虛拟偶像洛天依,說唱元素,國風,漢服,耽美......Z世代喜歡的小衆文化,正在快速“破圈”。
個性化與“叛逆”生活
傳統的就業和工作模式使Z世代感到“不快樂”,但在巨大的同輩競争壓力和“内卷”浪潮裡,卻又渺小而無可奈何,由此衍生出了“反内卷”和“躺平主義”的網絡熱詞。
與此同時,OC&C關于Z世代的研究報告《無國界的一代》中顯示了中國的Z世代青年更加關注家庭、人權和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議題。
網上“種樹”,用自己的方式關注社會責任的是Z世代;将古典舞蹈節目“唐宮夜宴”送出圈的是Z世代;在“内卷”浪潮前無奈躺平的是Z世代;一遍又一遍看“覺醒年代”為先輩精神感動落淚的也是Z世代。
日本的“寬松世代”
在日本,“寬松世代”(ゆとり世代)的概念與Z世代類似。
日本将1987年之後出生的一代稱為“寬松世代”。因其考試不發表排行榜成績,奉行寬松的教育方法而得名。
與“Z世代”一樣,每當人們提起“寬松世代”時,也總是給他們貼上偏見的标簽。明治大學的齋藤孝教授就曾指出,寬松世代“私生活優先于工作”“自覺性差”“自尊心強”。
日劇《寬松世代又如何》
經曆着“寬松教育”的這一代日本青年們,在長大後卻不得不融入競争殘酷的社會,他們的行為方式不被上一代長輩和上司們理解,自己卻也在苦苦掙紮。
日劇《寬松世代又如何》
但正如《寬松世代又如何》裡的小學老師山路一豐所說的:
所以,請暫且不要給一代人打上
種種具有偏見的标簽。
Z世代獨立行走,追求真我,喜惡分明,
精神随心卻從不偏離正軌,
打破常規,正在努力争取适合這一代生存的包容開放的新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