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律詩怎麼理解

律詩怎麼理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03:40:01

什麼叫律詩,律詩概念

什麼叫律詩?應以律詩,最好的詩來下定義。古往今來,能以崔颢詩《黃鶴樓》比較的幾乎沒有。

以《黃鶴樓》詩為例來确定律詩的概念。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律詩怎麼理解(什麼叫律詩律詩定義)1

《黃鶴樓》詩起承轉合無談,全詩壓韻沒得說。首聯、承聯(颔聯)平仄不對,但大體,重要字又合平仄。開頭第一句,第四句不合平仄,第一句隻有第六個字"鶴”字,第四句隻有第四個字“載”字,重要位置的字合律,其它位置的字不對,但讀來爽朗順口。後兩聯四句完全合律,人們說的"正體"“格律體”,也就是律詩的"格式,要求像這樣"。“律”就是音律,聲音的旋律,“格”就是聲音的平仄。“格律”就是要合聲音的的平仄旋律。上面兩聯有些字不合平仄,但重要位置的字又合,這種我們叫做"無形"或"散格",由"無形"變"有形",我們叫"正體"或“格律體”。

所以格律詩的定義:應該是特指五言、七言詩中有某兩聯完全合律就視為"格律詩"标準為四句和八句,前人已把它們命名為“絕句”和"格律詩。“絕句”就是把在四聯八句格律詩中的兩聯完全合律的,變為"正體"的截止下來的叫“絕句。”意思就是比較“絕對”的,就是現在人必須要求合律的,美上添花的。

綜上所述:在一首詩中如果有兩句完全合律或者合平仄,叫律詩,如果平仄、對仗、壓韻的都合的,或者說"正體"的,就叫格律詩,如果一首詩中相鄰兩句詩不合律或者不講究平仄的詩就是古詩。古詩和律詩的區别就在于此。那麼四句詩的絕句就必須要合律,按起承轉合寫的四聯八句詩的,隻要某相鄰兩聯完全合律的就視為格律詩。

同理四聯八句詩中,隻要有相鄰兩聯合律,完全和平仄、對仗、壓韻的就是格律詩,其它某個位置上錯的,一句中重要位置的字又有對的。就複合律詩标準。

律詩怎麼理解(什麼叫律詩律詩定義)2

附《評鑒黃鶴樓》以增加律詩的理解。

閑情雅趣,隻為娛樂,評鑒《黃鶴樓》

評鑒古人的詩應從原文入手,詩的好壞前人自有評說。本人首先聲明,人醜而才疏學淺,對于學詩的體會不是很精道,但在此想寫出一點,自己對于學詩的認識、見解和體會。純粹娛樂,如有不對之處敬請詩家高人指出雅正,敬請諸位賢人對小的不才,虛心一點,原諒安的不是。

評賞《黃鶴樓》應從本詩開始,這首詩的内容寫的是什麼呢?應該是作者見到遊黃鶴樓或者說登臨遊覽黃鶴樓,而聯想到它的過去,描寫了它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的情懷。至于本詩的四聯八句我想在此就省略了,凡是有點文化的人都能背下來,現就隻把它的白話譯文書寫在下面:

律詩怎麼理解(什麼叫律詩律詩定義)3

第一句就是說:過去的什麼仙人子安,在此處乘駕黃鶴飛走,至于這個"昔人,仙人"到底是什麼人呢?,我想可能是過去得道的高人,或者比較有名氣的人,才把他神化了在此修建一棟樓來紀念他。不然那裡來的什麼仙人?書上說的都是民間傳說,記載的都不可信。但作者借此典故傳說而開頭,也因此得出黃鶴樓這樓在此的原因,當然标題以《黃鶴樓》為題目,自然要以它為中心,不論你寫什麼?都要寫與黃鶴樓有關的東西,或事,不然開頭就不入題,首先以它的典故傳說來寫,進入題目,也有懷古以此起興然後展開生發承接往下寫完成此詩的寫法。律詩章法上的起、承、轉、合,這就是說開頭入題了,叫破題。

接着第二句就說這個地方現在隻有這一座樓在這裡,而且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一座孤零零的摟,與上句合起來就是,過去的人己經駕鶴而去了,現在隻有這一棟空樓在這裡,到這裡看不出什麼來呀?說得明白如話,不怎麼難。接着說黃鶴、仙人這一去就再也就沒有回來過,至于飛到什麼地方這裡沒有作說明,我們不管他。第四句就寫隻有天上的白雲,千百年來,在此天上悠悠飄飛,悠閑自在。說明了這樓時間長的問題,也就是說這樓在這裡很長時間了,悠久的古樓。這句作一過度轉則到下一聯,這下聯就承接上句寫登臨所見到的景色:晴朗的天空下,進入眼簾的全是這山川平原,曆曆在目,清清楚楚漢陽的樹,和鹦鹉洲上那茂密萋萋的芳香花草。最後一聯說:此時已是日暮傍晚了,說明作者來得很早了,遊到晚來盡興處,遙瞰家居思鄉愁,再不走天就要黑了,而日暮時分放眼望去,我的家鄉在何處呢?在那裡呢?下面煙波浩渺的江上的黃鶴樓隻有我一個人,漂泊在外的我不禁失落惆怅。由于羁旅,漂洎在外,想到自己的苦衷或者說自己事業上的不順,思念家鄉,對時、對景所以說"煙波江上使人愁",

總觀全篇作者由寫樓的由來開始,典故傳說開頭,啟上承下到樓的千古,轉到寫景最後合到抒發愁情,結構上毫不含糊一路直下,一氣呵成,非常符合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規律。沒有半點拖泥帶水的痕迹。生發的非常好,而且自然流暢,所以受到後人的好評。

評鑒《黃鶴樓》當然還要依據律詩的要求來解析,律詩的要求除結構、字數、四聯八句外,重要的還有三大特點:庒韻、平仄、對仗。詩的好壞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心主旨。書中說的要新,要寫出新意來,不能用詞陳腐,堆砌成句,重點突出"新意"。舊文,過去的人寫出像《黃鶴樓》這樣的詩,都已經寫得很好了。現在的人都把它作範本,标準來寫。現在的人再寫,能寫出新意來嗎?我想各個時期都能寫出新意來,文以時而作,要依時進取,這是古人總結出的原因和結果。

此詩開頭以樓名入筆,由樓名生發叙述承接,轉折自然流暢,娓娓道來。寫景開闊雄遠,結尾生發愁情,是一首借物抒懷的經典之作,或吊古傷今之作品。前人把它評為律詩第一,是有一定道理的。雖前兩聯平鋪直叙,隻注重音律壓韻,不講究平仄,這屬于創作中的"無形",人們說的散格,然後進入規範的律詩對仗,也就歸正,律詩對仗的整饬之美,所以把它歸入律詩之列。這屬于創作中的章法,于章法無形,由無形到有形。由無形中進入有形,"有形"就是達到律詩的所有情況,平仄,壓韻,對仗實虛結合這些全部吻合。古人評價已進入最高境界了。而有人說的對仗這句有缺陷,平仄不合律。我覺得再也不能因為一點瑕疵而淹沒了詩的精髓。瑕不掩瑜,也就是說好玉有點瑕疵也不能掩沒它,好玉還是好玉。

上面說的"陳腐",舊文就是陳文,他所用的詞句,都是作者都獨創出來的,别人再用他的詞句,就是舊句,俗語,如用了就是陳腐,不新。所以說隻能化用别人的句詞,把别人用過的句詞轉化為自已的言語,叫化用。

此詩的立意上是借物抒懷,吊古傷今,懷念過去感歎眼前。作者寫來自然生發,娓娓道來。書上說的"隻要立意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都使得。"還說"若是果有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若果此處按平仄、對仗來寫,我想可能就達不到這麼好的境界。所以說格凋規矩是未事,或者說不重要,隻要新奇為上。

李白到黃鶴樓,而擱下筆不敢作,留下一首詩就走了。一拳錘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雖然說是後人附會,但也說明此詩好的程度。李白寫黃鶴樓的詩也有名句傳下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誰說他不敢寫呢,隻是換一種方式寫了。難道說他寫的《登金陵鳳凰台》是為了仿寫崔颢的詩。雖有模仿的成份,但也有獨創的成份,為什麼說他寫的又不及崔颢的詩呢?又說各有千秋。"古人的詩有對的極工,也有不對的,也有順的,也有二、四、六上錯的,難道是古人不懂律詩規矩?我想不是的,現代的人寫出詩來,用搜韻網來對平仄,當然有時也能增長知識,詞彙量。但有時改來改去,都把意思改變了,這就叫“不以詞害意"。你把詞句改了,原來的意思就變了,除非用相近的詞,就是近義詞有些表現的意義都不一樣,皆有出入。這就叫意變了,或意趣不真了。本來你想抒發這樣的感情,但為了合律把詞改了,你表達的意就變了。但有時改變詞意和平仄又比較好,這就要看具體情況而定,而非要平仄相合虛實相對,不一定是好詩,隻要律詩能夠符合某些條件,就算有不對之處,隻要意真了,也就是好詩,能夠全對的,意又真,境界又高的,當然就更完美了。

《登金陵鳳凰台》的詩,它的第一聯是仿崔颢詩的,但承接的第二聯就變了,"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寫了兩種"花草“"衣冠"情況,我覺得這種并列的寫法,隻要有兩種情況,就屬于堆砌詞藻,這種對仗法,生發的不好,所以有的說,此詩沒有崔詩好就在于此。其它兩聯就和崔詩一樣,隻是抒發情感不一樣。有的說崔詩抒發的情感是愁情,而李白的詩,抒發的不僅有愁情而有愛國之情,所以李詩又比崔詩高,這不覺得是瞎扯淡。隻能說此二詩的異同,他們都寫了他們所要歌頌的事物,其抒感情層次不一樣。

評詩注重三平頭,三仄尾,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句子合乎語法,意真,感情真實,果有奇句應不論平仄這最特殊的一種,其寫作要領要合律詩,總的寫法,再看這首詩的質量。

損律取意,反過來合律無意的文章怎樣,當然既合律意又好的,當然就更完美,有的不合律的但意又奇的,稱為奇句佳聯,傳唱千古的名句也有。古人評詩還有一點特别重要特點,"詩中有人,詩中有事,"比如巜黃鶴樓》寫的是《黃鶴樓》有關的東西,比如寫它的典故,景色。并沒有叙述事件,而其中暗含人物、事件在裡面,人物有作者本人,及思念的親人,事件暗含作者登樓賞景拜訪"黃鶴樓"的原因和結果,參觀拜訪黃樓樓也許還有同伴。其次詩背後還有的含義。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看像現在人,有的寫詩,以某一事件作标題或題記,然後依據律詩平仄、壓韻湊出一首詩來,還覺高妙,且不知已誤入歧途。

律詩怎麼理解(什麼叫律詩律詩定義)4

總之律詩是作詩的最高境界,古人都已經把他定形,格式化了,後人就隻有像公式一樣直接仿寫就行了?這是很多會寫詩的人的觀點,如果不合律就判斷你寫的詩一文不值,什麼返璞歸真?我覺得自有道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