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圍繞明星榜單、熱門話題、粉絲社群等環節的治理措施漸次展開。近日,微博着手治理輿論場的另一大亂象——刷量控評。
目前,排查出刷量用戶近十六萬,組織控評的用戶1389個,微博将對此類到政務、媒體官微下尋釁滋事的違規行為,予以堅決打擊。很多“非粉”用戶表示,這回是不是可以舒一口氣,不用再對着各種字母組合暗語猜測深意,也不用再擔心“因言獲罪”了?
所謂控評,是指粉絲人為操控評論風向,初衷是在社交媒體中塑造明星的正面形象,幫助自己的偶像獲得流量、代言等經濟效益。在發展過程中,這番“苦心”漸漸變味兒,成了“網絡一霸”——不允許負面評論,甚至有組織、有規模地對可能有損自己偶像形象的人或事進行惡意攻擊。我們經常在評論區看到大量毫無意義甚至惡臭的言論,而這些内容形成了壓倒性優勢之後,就如洪水一般,吞沒了那些不同的聲音。有時候,根本不知道是哪句話、哪個詞“傷害了粉絲們的感情”,普通網友甚至明星都會被罵到關閉微博。
粉絲群體多為青少年,控評的重複化、激進化表達方式對他們的三觀塑造有害無益。常在此話語圈中,很容易産生“意見相左就是敵人”的印象。而當這樣的風氣彌散開來,年輕的粉絲還能學會心平氣和地交流和溝通嗎?在粉絲的控評背後,還有資本巨手的操控,一些人借助粉絲力量,把握話語權,颠倒是非黑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風暴,左右着輿論格局。
問題在于,輿論空間不隻有明星和粉絲。對于“非粉”網友來說,在“養号刷分、評論注水”的虛假口碑中,難以看到事實真相,也不容易形成有價值的讨論。社交媒體的主要特點就是參與式交流、平等化交流。控評破壞了公共傳播秩序,隻會加深“非粉”網友對于粉絲群體的負面印象和厭煩心理,一來二去,這種隔閡可能滋生群體極化風氣,進一步惡化社交媒體傳播生态。
對于演藝從業者來說,爆紅不一定有理由,但長紅一定有原因。且看當下一部分偶像明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沒有與名氣相稱的實力,更沒有踏踏實實的工作态度,僅靠打投熱度創造的流量苦苦支撐。這樣的背景之下,失去粉絲,就意味着失去流量,進而也就丢了市場和商業價值。于是乎,很多流量明星不問是非對錯,與粉絲沆瀣一氣。
最近一段時間,行業、平台等方面聯手治理,在演藝圈掀起了一場地震。這其實就是一個警告,控評打投而來的流量終會消失,樹立的人設終會被反噬,原來那套遊戲規則已經行不通了,明星要靠作品說話,以實力赢得尊重。
微博是明星粉絲群體交流互動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兩個月内,平台做了一些治理工作,但相較于“飯圈”亂象,這也隻是一個開始,期盼相關平台繼續扛起責任,将治理進行到底。用戶自身和平台都需要反思,淡化消費主義邏輯,拒絕喪失底線的快速變現,尊重每個人的參與權、表達權。隻有這樣,互聯網生态才能繼續良性、和諧、健康的發展軌道。我們所有人也都将是這一網絡生态的受益者。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