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演義燦星河,老樂鬥膽鼓唇舌。看到“空錘大将齊國遠:在《隋唐演義》中不僅文武雙全,更是李元霸原型”這樣一個标題,估計又有不少隋唐迷會認為老樂胡說八道了。抱有這種想法的人,還會說一個很簡單的理由——隋唐演義我聽得多了,那裡的齊國遠就是個使紙紮空錘的大飯桶,忽悠人行,真本事沒有?還文武雙全?還李元霸的原型?簡直是讓人笑話!
有類似想法的朋友,還請控制一下思路,我說的是《隋唐演義》,不是隋唐演義,一個書名号的區别,大着呢!冠以書名号的是小說原著,也就是清代小說家褚人獲老先生的作品,而沒有書名号的隋唐演義,是如今多如牛毛的,各種不同版本的評書、小說以及影視作品,兩者真的不是一回事。隻不過隋唐演義的名頭夠大,很多說書藝人在講這套書的時候,随便借用了這個名稱而已。就像《三國演義》原著跟三國演義評書不一樣,起碼《三國演義》裡,沒有人稱呼趙雲為“四将軍”或“四弟”,更沒有“孫尚香”這個名字。所以,老樂眼下要跟大家介紹的是《隋唐演義》原著裡的齊國遠,而不是小說中給大家留下更深刻印象的齊彪齊國遠。
那麼,原著小說裡的齊國遠,是怎麼證明自己文武雙全的呢?首先,他第一次登場,也是跟秦瓊發生了誤會,兩人大戰二十回合左右,隻是說齊國遠力氣漸漸弱了,但并沒有明确分出勝負,可見其實力遠非後來改編過的拿空錘忽悠人一樣無能。
至于體現齊國遠頭腦夠用的例子,是他們在長安鬧花燈,擊殺宇文惠及的時候,因為他與秦瓊、柴紹、王伯當和李如圭這五個人 ,打算趁亂拿下宇文惠及,但在熱鬧的長安元宵夜又不好下手,所以趁着自己在“演戲”比武的機會,齊國遠靈機一動,砸塌了燈棚,引起大夥,導緻街面混亂,這才讓秦瓊趁機用雙锏砸中馬上坐着的宇文惠及。如果沒有齊國遠這個機靈的做法,秦瓊很可能就要蠻幹了。所以,即使是一個靈機一動的小聰明,齊國遠在當時的表現,也是優于秦瓊的。而在小說的其他章節中,齊國遠的見識,也比後來的“草包”人設強出不少,文戲明顯出色。
由此可見,在傳統小說原著中,齊國遠當得起文武雙全。那麼,又憑什麼說他是李元霸這位頂尖豪傑的原型呢?因為齊國遠平時在馬上作戰的時候,用的是大刀,在大鬧長安的時候,則使用了更加便于攜帶的金錘,而《隋唐演義》中對于李元霸的介紹,隻說他是李淵早夭的兒子,根本沒有任何露臉的機會。而到了後來的《說唐》裡,齊國遠依舊用的是金錘,李元霸用的卻是鐵錘,《說唐》也沒有什麼四猛八大錘的說法。可見,李元霸使用“擂鼓甕金錘”這種設定,完全都是後來的評書藝人,為了迎合“八大錘”這種頗受歡迎的組合模闆,豐富起來的。
經過這樣一番梳理,齊國遠在原著小說中的初始形象,就比較清晰了吧?是不是跟大家的印象不太一樣?當然,不能否認的是,齊國遠經過一系列改編後,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成功,比起《隋唐演義》乃至于《說唐》中的設定,都出色很多。而且,作為一個虛構的人物,我們很難在史書上找到齊國遠的影子,但齊國遠形象的變化,也映襯出了隋唐系列故事的愈發成功,以及影響力越來越大。否則的話,如果單以史料記載來看,秦瓊不過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最末一位,正是因為小說的普及,才讓秦瓊這個英雄的形象愈發高大,光彩照人。所以,這些傳統小說盡管是虛構的,而且看起來越編離曆史越遠,但正是因為這些不符合曆史的藝術作品,反而成功推動了隋唐曆史在後人心中的影響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