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江蘇的最大共同點,其實就是“散裝”,原因也很簡單——他們是同源于明代南直隸的。在朱元璋定鼎南京,建立大明之後,按照慣例,要籌建一個拱衛京師的直隸省份,這個直隸同時要涵蓋當時最為富庶的江南和作為帝鄉和龍興之地的淮西地區,南直隸起源與1355年~1764年正式分離。在明太祖的一手擘畫之下,蘇州府、鳳陽府、揚州府等14個府級地區都被劃入南直隸之中,無論從土地、人口、财賦等方式看,都是大明朝當之無愧的超級省份。
波濤洶湧、波瀾壯闊、一瀉千裡、氣吞山河、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
安徽與江蘇是全國僅有的兩個省内文化差異巨大的省份,長江與淮河将安徽與江蘇劃分為蘇南、皖南,蘇北、皖北,蘇中、皖中(江淮地區),而兩省淮河以北地區文化相似,屬于中原文化圈,多以面食為主。而江淮地區,兩省也是相似,主要是江淮文化,米面混吃。而皖南、蘇南,以江南文化為主,以米飯為主,在語言上多以吳語、摻雜部分江淮官話。可以說,這兩省的文化有着高度雷同,而省内文化有着巨大差異,簡直就是“拼起來”的省。
皖北土話區劃出了東部中原官話跟江淮官話二種,皖南土話又有徽語,吳語,楚語,贛語等,臨江與南京方言高寬比類似,皖西又遭受湖北土話危害,非常繁雜。在各省市,四川省有四川方言,山西省有山西話,河南省有河南話,廣東省有廣東話,安徽面積并不大卻并沒有産生象征性的省區土話官話區包括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官話區基本可以互相通話,而非官話區的贛語内部和吳語内部也基本可以互通,但徽語内部差異較大,互通有一定難度。
江蘇省分為三個方言區,即江淮官話區、吳語區、東部中原官話區。各個方言區内部則能夠互通,例如吳語區内各城市之間方言互通,但吳語區城市和江淮官話區城市之間則完全不能互通。
江淮官話區主要分布于南京(市區)、揚州、泰州(部分區縣)、淮安、鹽城、鎮江(部分區縣)、連雲港(部分區縣)、南通(部分區縣)、宿遷(部分區縣),又分洪巢片、泰如片。安徽省也是江淮官話區的主要分布地,與江蘇江淮官話區能互通。
淮河與長江便天然地将安徽和江蘇切割成北、中、南三大部分,在去年疫情期間而聞名全國的“散裝”江蘇,其形成這種特殊經濟結構的原因就是自然地理上的割裂,長江淮河把江蘇割裂為淮河以北的蘇北、江淮之間的蘇中以及江南的蘇南三地,自古以來的地理隔絕也造成了江蘇省内部的文化割裂。當然,類似的情況也在安徽上演。隻不過今天江蘇因為更發達的經濟水平,更大凸顯出這種差異化。
抛卻經濟層面的貧富差距,文化上的隔閡成為拉大皖南皖北又一個因素。皖北所在的淮北平原屬于華北黃淮平原的一部分,天生就跟河南、蘇北、山東更加親近,說的都是中原官話過渡到江淮官話的淮海官話。在曆史上數個王朝分裂階段江淮地區往往都是南北勢力對抗的最前沿,長期的對抗造就了皖北文化的百依不撓勤勞質樸。江淮雨很小就聽過一句在皖北流行的話“鐵打的皖北、紙糊的江南”。相比于皖北的大開大合,,皖南文化包括了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其中的徽州文化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然被大量研究。從地域上來說,徽州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源頭之一,屬于地方文化,與蘇南浙北聯系緊密。皖北的中原文化則和中華文化起源綁在了一起,兩者從文化習慣、語言、習俗都有着明顯的不同。皖南文風極盛。皖北文武兼具,皖北是古老中華的起源地發祥地,皖北曆史上開發較早,是道家文化、更是整個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曆史文化要比南方悠久厚重很多。由于地理政策曆史原因造成皖南皖北經濟人文差異巨大。
理想和現實總會有一定的差距
一、地理因素
安徽的面積為14萬平方公裡,江蘇的面積為10.72萬平方公裡,安徽的發展空間按理說比江蘇更大。但是,為何說江蘇的地理優勢比安徽更大呢?原因有兩點:第一,江蘇是沿海省份,海岸線長達954公裡,又緊鄰上海,受到上海的經濟輻射影響,自然對經濟發展有着較大的幫助;第二,江蘇多以平原為主,平原占比超過七成,安徽的平原占比則不到一半,省内多以丘陵為主。對于發展經濟來說,平原的優勢顯然大于丘陵。建國初期,國家以農業補貼工業,對農業省份征收了大量農業稅來補貼工業省份,對農業省份的傷害十分大,某些方面也可以說是現在三農問題突出的一個根源。直到現在安徽沿江沿湖依然分布着大量的行洪區洩洪區,為什麼?一旦長江淮河發洪水,立既開閘分洪,可以淹安徽不可以淹江蘇。
二、曆史因素
明朝時期,江南省的行政機構重心都在江蘇一帶,江南制造局、總督衙門、南直隸衙門等均位于江蘇,而安徽并沒有這些機構。一分為二後,安徽不得不從零開始。
三、教育因素
江蘇的教育是十分厲害的,在古代,全國超過一半的官員都出自江蘇的江南貢院,就連如今,民間也有繞口令“全國高考看江蘇”。安徽教育的底子是不錯的,但是并沒有類似江南貢院這樣的教育機構,導緻部分人才外流。如今,江蘇省共有2所985、11所211,另有上百所高等院校,而安徽隻有1所985和3所211,高校資源不如江蘇豐富。
四、政策因素
安徽曾長時間以農業經濟為主,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漸漸轉型。反觀江蘇,則多以第三産業為主,民營經濟很有活力,是個藏富于民的省份。此外,安徽的高速公路建設也比不上江蘇,無論從路況還是基建,都不如江蘇發達。幸運的是,如今安徽正在大力發展交通建設,和江蘇的差距正在進一步縮減。
安徽各市2022年1-3月份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
1,合肥,272.5億,增長19.2%
2,蕪湖,95.8億,增長12.1%
3,滁州,84.1億,增長15.5%
4,阜陽,56億,增長8.3%
5,宣城,54.4億,增長12%
6,六安,50.5億,增長15.5%
7,亳州,50.5億,增長14%
8,安慶,49.7億,增長20.5%
9,宿州,43.8億,增長14.3%
10,淮南,33.4億,增長8.3%
11,銅陵,33.1億,增長27%
12,淮北,30.2億,增長14%
13,池州25.9億,增長15.6%
14,黃山,23.5億,5.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