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省射洪縣),生活在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唐代詩人。“詩聖”杜甫曾給予高度贊譽:
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
詩人陳子昂的才氣堪比漢代的司馬相如,名聲遠揚與日月同輝。
陳子昂繪像
引言:陳子昂為何登上幽州台神功元年即697年,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讨契丹。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任職參謀,随同出征,希冀在邊塞建立軍功,實現政治抱負。
可是武攸宜對領兵打仗一竅不通,而且驕傲自大,次年兵敗。陳子昂多次為武攸宜出謀劃策,進言獻計,對此,武攸宜十分不滿,于是找了個借口就将陳子昂降為軍曹。
詩人陳子昂渴望委以重任,建立軍功的政治抱負最終化為泡影。于是他登上幽州台(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詩人獨自登上幽州台,舉目四望,悠悠天地間無人理會,更沒人理解,其内心湧動的孤獨情懷,化作潸然淚下的詩歌。
01.孤獨情懷的第一層内涵:詩人不被重用,壯志難酬的孤獨感陳子昂作為一名文人學士,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具有強烈的積極入世,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可是一旦在仕途上屢受挫折打壓,詩人的政治熱情勢必會低落,内心會産生不被認同的孤獨感。
陳子昂渴望得到賞識,并委以重任,實現建功立業的人生價值。早年他在長安城當衆摔琴一事,使其迅速成名。唐人李亢《獨異志》中記載了陳子昂早年的這段傳奇經曆:
初舉進士入京,不為人知。有賣胡琴者,價百萬。子昂顧左右,辇千缗市之。衆驚問,子昂曰“餘善此。” 曰:“可得聞乎?”曰:“明日可入宣陽裡。”如期偕往,則酒肴畢具。奉琴語曰:“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賤工之伎,豈宜留心。”舉而碎之,以其文百軸遍贈會者。 一日之内,名滿都下,擢進士第。”
陳子昂在長安城重金買胡琴
陳子昂卻把用重金買來的胡琴毫不猶豫地當衆摔碎,在衆人驚愕之際,他把自己的詩文取出來,一一贈給賓客閱覽。一日之内,名動京城,年僅24歲的陳子昂擢入進士第。
可是迅速成名的陳子昂,步入仕途後卻長期沉淪下僚,不被重用。
天授元年即690年,武則天稱帝,陳子昂把武後稱帝作為一次改變自己仕途的重要機遇。
武則天稱帝
與初唐詩人駱賓王為徐敬業聲讨武後而起草的檄文不同,詩人陳子昂揮筆寫下了《上大周受命頌》《大周受命頌四章》《慶雲章》等系列頌文,選擇站到了武後女皇的陣營之中,拜為麟台(即秘書省)正字,即官職正九品下。
長壽二年重陽節,武後命朝廷學士随行遊龍門并要求學士們賦詩,從中選出詩魁,予以重獎。此時,陳子昂雖位卑官低,但詩名頗盛,也随行其中。
武則天從中抽選了武三思,宋之問與陳子昂的詩,交上官婉兒,命她一首一首的念,然後一起評議。環視衆臣後,武則天問宰相狄仁傑對這三個人的詩有何評議?
狄仁傑是一位剛正不阿的賢相,沉思片刻直率地說:
武三思才華橫溢,文思敏捷,詩歌能助聖上雅興;宋學士詩道心聲,是不可多得頌歌;
陳學士直言廣建佛寺耗财之時弊,為民請命, 身系朝廷,字字铿锵,真乃時代強音也!
武後聽後點頭稱道:今日之詩魁當陳子昂莫屬。并且親賜一條龍珠玉帶,提升陳子昂為右拾遺,官職正八品。
陳子昂在擔任右拾遺期間,武後的侄兒武攸宜曾召他入軍,并委以參謀之職。
詩人陳子昂的才華得到了武後的認可,看似可以一路高歌猛進,大展宏圖的機遇到來了,可是在對契丹用兵失利的情況下,陳子昂雖多次建言獻計,武攸宜卻不采納,甚至把陳子昂直接降為軍曹。
陳子昂與武後親信武攸宜的最終失和,使其被迫離開仕途,建功立業的政治機會最終化為泡影。
此時37歲的陳子昂獨自登上幽州台,寫下了《登幽州台歌》。詩題中的幽州台是燕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台。
幽州台
戰國時期,燕國國力弱小,無法對抗強大的齊國。燕昭王即位後想廣攬天下賢才, 振興燕國,聽從了老臣郭槐的建議,修築了一座高台,設立招賢館,放置了幾千兩黃金,這座高台由此得名黃金台。
各國賢士見識到燕昭王招攬人才的誠心, 紛紛來投,其中不乏鄒衍、劇辛這樣的名士,最著名的當屬趙國人樂毅。樂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燕昭王拜他為亞卿,讓他掌管燕國的軍事,訓練人馬。 燕昭王在這些人才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燕國日益強大。
詩人陳子昂在幽州台上撫今追昔,他多麼渴望自己能像樂毅那樣能夠得到燕昭王的賞識與重用,實現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可惜他隻能在憑吊曆史古迹中抒寫内心的悲怆與孤獨。
兩年後,詩人陳子昂辭官回鄉,41歲為射洪縣令段簡所害,死在獄中。
02.孤獨情懷的第二層内涵:古代學士階層懷才不遇的孤獨感詩人陳子昂生活的年代正是唐高宗、武則天執政時期相對穩定發展的社會,科舉考試的規模擴大,使得大批中下層文人學士有機會步入仕途,建功立業,實現政治理想與抱負。
從唐高宗開始,開設了殿試,即皇帝當主考官,在大殿上親自選拔人才。武後則把殿試一事制度化,成為一種慣例。這在《冊府元龜》和《資治通鑒》中都有史料記載。此後曆朝曆代皇帝都舉行殿試,進士們也自诩為“天子門生”。
武則天時期開設武舉。據《通典》的記載:
武舉是長安二年即702年開始舉辦的,考試程序和科舉是一樣的,内容則涉及射箭、騎術、負重、槍術等,還看身材和口才,嘴笨還不行。
舉辦武舉與科舉一樣,都是鼓勵文人學士投身仕途,可以當文官,也可以當武官。
對于古代文人學士的培養和選拔規模進一步擴大,也為他們 “ 朝為布衣、 夕為卿相”的社會角色轉換提供了廣闊的機遇。于是踏入仕途, 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就始終成為古代文人階層追尋現實生存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歸宿。
然而,武後為了維護政權統治,實行酷吏政治,設立監獄,鼓勵告密,甚至羅織罪名,鏟除異己。酷吏政治時期,朝廷上下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可以說封建皇權的專制統治和權力争鬥,很難使古代文人學士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理想與抱負。
詩人陳子昂24歲科舉及第踏入仕途,卻發現空有一腔理想抱負,施展才華的空間與機會是十分有限的。
他被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降職軍曹後,失去了最後的建功機會。他獨自登上幽州台這一曆史古迹,撫今追昔。面對“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天地悠悠”的時空情景,一無所見的陳子昂“獨怆然而涕下”。
陳子昂的孤獨感源于詩人個體對現實人生的追求,而且承載着古代文人學士階層追尋現實生存歸宿與人生價值不得實現而産生的懷才不遇,無人賞識的孤獨感。
失意的文人學士時常哀歎時世多艱、命運多舛。一旦他們科舉及第踏上仕途,官場的險詐,權力争鬥的殘酷,不僅使他們觸目驚心,而且面臨随時被淘汰出局的危機。
即便是他們心計細密, 步步為營, 竭精盡慮,也很難在政權更替與權力争鬥中,實現他們的政治抱負與人生理想,甚至還會招緻不虞之災。于是古代文人學士階層中普遍存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怆與孤獨感。
《登幽州台歌》整首詩就凸顯了悠悠天地間一個獨孤的涕淚泗流的詩人形象,而這個孤獨流淚的詩人形象正是承載了古代學士階層孤獨情懷的情感内涵。
03.孤獨情懷的第三層内:人類不可逃脫的孤獨感在體驗《登幽州台歌》孤獨情懷的過程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詩句中的“古人”與“來者”不必确指:
古人,指前代的明君賢士,如燕昭王,樂毅等。來者,指後世的明君賢士。
上述确指明君賢士有狹隘之嫌。“前不見古人”是在感慨古人生命的短暫,而“後不見來者”是詩人自歎生命的有限。
“古人”與“來者”已經不是指每一個人或某一類人,而是人類身份的泛指。
這首詩在藝術表達上,通過古往今來時間的永恒流轉與人類生命的短暫對比,“念天地之悠悠”無涯的空間中映襯人類的渺小,傳達了在悠悠天地間,無限的時空中,人類的渺小與生命的短暫,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無法逃脫的孤獨感。
當我們仰望滿天的星鬥、 不息的河流、 綿延的山川時 , 大自然的萬千景象、 生機盎然 , 似乎是一種永恒無限的流轉,人們内心就會自然而然地湧現個體渺小與生命有限的孤獨感。
當我們注視人類自身的命運時 , 苦難 (包括肉體和心靈上的折磨 ) 并不因為物質生活的豐富就消失掉。人的欲望的無限始終無法超越生命的有限,這就決定了人類不可逃脫孤獨感的命運。
這首詩短短四句,感人淚下,引起了後人的共鳴,正是因為它所傳達的正是面對悠悠天地, 人類不能超越這種時空無限性的孤獨體驗。
結語:詩人陳子昂獨登幽州台,憑吊曆史古迹,撫今追昔,一曲《登幽州台歌》感人淚下,不僅是詩人自身不被重用,壯志難酬的悲怆孤獨情懷,還承載着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古代學士階層追尋現實歸宿與人生價值不得實現而産生的懷才不遇,無人賞識的孤獨感。而且這首詩還在藝術表達上營造時空的無限性,傳達了一個超乎詩人個體而具有人類共情的孤獨體驗。最後強調的是,陳子昂式的孤獨不是悲觀消沉、軟弱無能的代名詞,而是一種生命的力量和源泉,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種真實面對的共情體驗,使得這首《登幽州台歌》堪稱跨越古今的經典之作。,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