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長江頭原文翻譯及賞析?《蔔算子·我住長江頭》李之儀〔宋代〕,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我住長江頭原文翻譯及賞析?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蔔算子·我住長江頭》
李之儀〔宋代〕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收藏下載複制完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住在長江源頭,君住在長江之尾。天天想念你總是見不到你,卻共同飲着長江之水。
悠悠不盡的江水什麼時候枯竭,别離的苦恨,什麼時候消止。隻願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一番癡戀情意。
賞析
李之儀這首《蔔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複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提高和淨化了的通俗詞。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複沓的句式,加強了詠歎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歎息,在閣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萬裡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裡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幹;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盡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隻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隐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别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别之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為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為簡約含蓄。
“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相通。這樣一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為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别恨便化為永恒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江頭江尾的遙隔這裡反而成為感情升華的條件了。這首詞的結拍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恒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
作者用江水之悠悠不斷,喻相思之綿綿不已,最後以己之鐘情期望對方,真摯戀情,傾口而出。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語言明白如話,句式複疊回環,感情深沉真摯,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體現出靈秀隽永、玲珑晶瑩的風神。
創作背景
北宋崇甯二年(1103年),仕途不順的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禍不單行,先是女兒及兒子相繼去世,接着,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業受到沉重打擊,家人連遭不幸,李之儀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這時一位年輕貌美的奇女子出現了,就是當地絕色歌伎楊姝。楊姝是個很有正義感的歌伎。早年,黃庭堅被貶到當塗做太守,楊姝隻有十三歲,就為黃庭堅的遭遇抱不平,她彈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後母所讒而被逐,最後投河而死。楊姝與李之儀偶遇,又彈起這首《履霜操》,正觸動李之儀心中的痛處,李之儀對楊姝一見傾心,把她當知音,接連寫下幾首聽她彈琴的詩詞。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顔知己,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湧起萬般柔情,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