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金融中介學是宏觀金融嗎

金融中介學是宏觀金融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8 12:04:46

金融中介學是宏觀金融嗎(為金融中介正名)1

文|陳永偉 (《比較》研究部主管)

10月10日,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公布,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菲利普·戴布維格(Philip H. Dybvig)因“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而獲獎。

道格拉斯·戴蒙德生于1953年。本科期間就讀于布朗大學。期間,他曾短暫在芝加哥大學擔任加裡·貝克爾的項目助理。1975年,他獲得學士學位,随後進入耶魯大學學習,并于1976年獲得碩士學位(M.A),1977年獲學術學位(M. Phil),1980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現在,他是該校布斯商學院的莫頓·米勒講席講授(Merton H. Miller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of Finance)。

戴蒙德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金融中介、流動性、金融危機,以及金融管制。在這些領域,他和戴維格、拉詹等合作者做出了很多開創性的貢獻。這些成果讓戴蒙德獲得了很多的榮譽,包括2012年美國金融協會的摩根-斯坦利獎、2018年的奧納西斯金融獎等。

金融中介的作用

金融中介為什麼産生?現實中為什麼需要金融中介?這是金融學領域一直探讨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在戴蒙德之前曾經有過很多答案。例如,在十九世紀前,學界主要認為金融中介的存在是為了進行存款人和借款人的集中;而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則興起了“信用創造論”,認為金融機構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創造信用。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又有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很多新的答案,例如格利和肖就認為,金融中介的存在是為了用間接證券去代替直接證券(也就是由需要資金者出具的借款證券)。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信息經濟學興起,學者們開始嘗試用信息經濟學的視角來重新讨論金融中介的作用。例如,勒蘭德和帕勒于1976年發表的《信息不對稱、金融結構和金融中介》就提出了“金融中介存在是對信息不對稱的反應”的觀點。戴蒙德關于金融中介的最初研究就主要是沿着這個思路展開的。

在1984年發表的論文《金融中介和代理監督》中,戴蒙德提出了著名的“代理監督”(Delegated Monitoring)理論。他指出,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借款人會發生事後的道德風險問題。借款人一旦借到了錢,就可以用它們來為所欲為,并無成本地獲得投資的最終結果,而金融合同對他們的約束能力是很低的。很顯然,這樣就會增大市場上的金融風險。在引入了金融中介之後,金融中介就可以作為存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一個代理人來監督合同的實施狀況。戴蒙德用模型證明了,相比于讓存款人來直接監督借款人,這可以節約巨大的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在戴蒙德的以上理論提出之前,學界一緻在流行“銀行地位下降”的觀點。認為随着銀行對融資信息壟斷的結束,銀行的地位在不斷下降。而戴蒙德反其道而行之,從貸款發生之後的問題來論證銀行的作用,确實從理論上對上述觀點進行了很好的回擊。

銀行擠兌問題

對于銀行而言,擠兌是最難以應對的問題。一旦擠兌發生,就可能發生銀行倒閉,資金斷裂等一系列問題。而在學界,關于這個問題的現代讨論,則是由戴蒙德首先發起的。

在1983年和戴維格合作的論文《銀行擠兌、存款保險和流動性》中,戴蒙德指出:現實中的投資項目需要長時期的投入,其中産生的成本在項目完成前是不可收回的。但是,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投資者随時可能面臨流動性的沖擊,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就不得不終止項目,造成大量的損失。而類似銀行這樣的金融中介的介入,則可以為陷入流動性危機的投資者提供保險,增強其抵禦沖擊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減少沖擊帶來的破壞,提升經濟效率。在引入銀行之後,經濟中可能出現多重均衡。如果所有儲戶都相信銀行的協調能力,那麼銀行就可以幫助投資者抵禦個别的風險;但是如果儲戶出現擠兌,銀行難以償付,那麼它就不得不停止對項目的資金供應,這時經濟就會遭到破壞。在戴蒙德和戴維格看來,能否預防擠兌的産生,主要要看儲戶對銀行的信心。因此,他們建議由國家向銀行提供存款保險,這樣就可以成功提升儲戶信心,也可以讓銀行更好地幫助投資人抵禦風險。

在分析銀行擠兌問題上,戴蒙德和戴維格論文中提出的兩期分析框架非常有名,在文獻中,它經常被稱為Diamond-Dyvig模型,或D-D模型。後來關于銀行擠兌問題的大量讨論,都是建立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之上的。

流動性問題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戴蒙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流動性問題的探讨上。在這個領域,他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讨論。其中,在他和拉詹合作的兩篇論文中,他們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即“缺乏流動性是資産固有的屬性”。怎麼理解這個觀點呢?我們知道,在現實中,不同的人擁有同樣的一筆錢,或者一套設備,可以幹出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當一位天才企業家擁有了一筆資産後,他們可以用這筆資産去購入設備,作出産品,然後創造出非常高的價值,但是如果換了另一個人,那麼他就可能什麼也幹不了。試想,如果在某一個時刻,這位企業家因為流動性困境無法生産,那麼他購買的設備已經投入了某項專用事業,成為了所謂的關系專用型資産,無法轉換成等額的資金。這樣一來,即使企業家試圖出售一部分資産來獲得流動性,也是不可得的。

另外,戴蒙德和拉詹還分析了金融中介和投資人在提供流動性方面的互動關系。簡而言之,其實在現實中,有錢可以投資的人不少,但由于它們難以獲得市場上的項目信息,因而不敢輕易投資。而如果沒人來投資項目,市場上資金缺乏,就會導緻市場上運作的項目少,因而可以提供的信息更少,這就進一步導緻流動性供給的減少。在戴蒙德和拉詹看來,如果有金融中介參與其中,就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打破這個困境,從而實現市場上流動性供給的提升。

金融危機問題

在進入新世紀之後,戴蒙德的研究興趣開始轉入到了對金融危機的分析。

在2001年,他和拉詹一起,對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進行了分析。在當時,學界普遍認為,造成亞洲金融危機的關鍵是短期債務的缺乏限制。而戴蒙德則在分析後認為,短期債務在緩解亞洲市場的流動性問題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并不是造成金融危機的主因。金融危機的産生,主要是投資項目的低下,以及監管的缺失。

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後,戴蒙德和拉詹也從流動性角度對危機的成因進行了分析。他們指出,在新世紀初高科技泡沫破滅後,受美聯儲貨币政策的推動,房地産價格出現了上升。這使得美國金融業通過資産證券化來擴大其授信範圍,并通過證券化将風險打包、分割。這一方面導緻信用風險的累積,另一方面也使得資産定價變得更為困難。在房地産價格上升時,問題并不突出,但當房地産價格驟然下降時,潛藏的風險就會暴露出來。而在金融危機發生時,銀行高層不當的激勵、銀行的資本結構等,都會擴大這個風險。尤其是銀行對流動性風險的兩重态度:一方面對因流動性需求壓力而被迫抛售資産心存恐懼,另一方面又期待其他銀行抛售資産,因而不願進行同行拆解和正常信貸,這可能會導緻市場上流動性的收緊,從而放大了危機的影響。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