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最少人數的姓氏,那就非贶(Kuang況)姓莫屬,據考證目前不足百人,由于贶和況比較接近,所以有專家提出,很可能是況字寫錯了,導緻這個姓氏的出現。
據考證:
1.在周朝初年,舜的後人被封于況地(今山東省境内),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況”作為姓氏,稱為況氏。後來改為況,稱況氏。
2.出自三國時期有蜀國名人況長甯之後。據《蜀志》載:“漢有況長甯。”他的後代就沿襲況姓,稱為況氏。
3.出自由黃姓所改。明代蘇州知府黃鐘,官至禮部儀制司郎中,他請示天子要求恢複祖姓況氏。帝感其敬祖,不僅允許他改姓,還特意獎勵了他。黃鐘就成了況鐘,他的後人世代相傳的姓氏就是況氏了。況氏的人原多在四川,原漢蜀之地,但在明清之時,多出現在江西,江蘇一帶。
贶(Kuang況)姓氏分布贶姓祖先于1860年前後由外省(失考)舉家遷徒至安陽市(古稱邺)關園村定居,并更改姓氏。來安陽市共兄弟三個,分别為長子贶金鑒;次子贶金印;三子贶金蘭。後經幾世傳承繁衍,除以安陽市為主外,現在全國其它地區也有零散分布。
目前況姓分布:
今四川省的南充市安平縣、資陽市安嶽縣、泸州市陽江區、泸縣,遂甯市大英縣、簡陽市、宜賓市翠屏區,德陽市中江縣,南溪縣,廣安市嶽池縣,自貢市、三台市,内江市鹹遠縣,阆中市,綿陽市鹽亭縣、北川縣,阿壩州,貴州省的貴陽市開陽縣、遵義市桐梓縣、龍裡縣,畢節地區赫章縣、黔西縣、金沙縣,六盤水市水城縣,銅仁地區思南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丹寨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翁安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雲南省的曲靖市羅平縣昭通市鎮雄縣、巧家縣,普洱市鎮沅彜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文山州廣南縣。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冷水江市,邵陽市的新邵縣、新甯縣、綏甯縣,重慶市的涪陵區、九龍坡區、永川區、墊江縣、江津區、璧山縣、開縣,湖北省的武漢市江夏區、随州市、孝感市孝昌縣,國營朱湖農場,十堰市的房縣、鄖縣,鹹甯市通城縣、嘉魚縣,黃岡市紅安縣,仙桃市,
恩施州利川市,荊州市。江西省南昌市的灣裡區、安義縣、新建縣,宜春市的上高縣、高安縣、靖安縣、宜豐縣,奉新縣,吉安市的吉安縣,新餘市,九江市的星子縣、永修縣、修水縣,萍鄉市蓮花縣,山東省的青島市膠州市、濟南市章丘縣、濟甯市,河南省直固始縣,信陽市的羅山縣、光山縣、潢川縣,新鄉市獲嘉縣,商丘市永成縣、夏邑縣、南陽市桐柏縣。陝西省的漢中市城固縣,安康市漢濱區、漢陰縣,周口市,江蘇省的淮安市,泰州市興化縣,河北省的邯鄲市魏縣、大名縣,滄州市的黃骅市、滄縣,廣東省的梅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南甯市興甯區,浙江省的麗水市遂昌縣,安徽省的淮北市烈山區,合肥市、宿州市蕭縣、靈璧縣,滁州市來安縣、六安市霍邱縣、巢湖市的無為縣,内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以及新疆、山西、甘肅、香港、黑龍江、遼甯、吉林、台灣、上海等地.
況氏族譜目前能考證到的就隻有況氏族譜:
巴蜀況氏族譜:
上下卷,(現代)阖族編修,2009年計算機排印本兩冊。
江西大塘況氏族譜:
(現代)阖族編修,1994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江西省上高縣大塘鎮。
江西《上宜況氏族譜》:
(總卷)、(現代)阖族編修,1995年8月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上高、宜豐兩縣況姓族人處。
贶(Kuang況)姓氏節日農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贶(賜贈的意思)節”。天贶節是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 農曆六月初六,淮安民間舊時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于六月初六将經文取出曬幹,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内于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于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