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簡述民間曲藝的分類

簡述民間曲藝的分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9:51:56

簡述民間曲藝的分類?來源:人民日報核心閱讀,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簡述民間曲藝的分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簡述民間曲藝的分類(值得重視的民間曲藝力量)1

簡述民間曲藝的分類

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民間曲藝表演的草根性、群衆性與互聯網有着天然的契合。曲藝短小精悍的表現形式,符合互聯網碎片化的叙事要求。

曲藝可以說是最接地氣的文藝形式之一。它誕生自民間,各地民衆自編自創,在千百年的曆史中形成數百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它活躍于民間,從田間地頭、地攤茶社,到登上大舞台、走進廣播電視,再到如今接入互聯網,随着時代變化,進入不同的生活空間。它紮根在民間,據中國曲藝家協會統計,目前國有專業院團隻有近60家,而各類民營社團、公司、曲藝小劇場已超過10000家,更不用說數量龐大的個體從業者。

民間曲藝是曲藝發展的重要力量。民間曲藝構成了這個行業的主體,并影響着行業發展生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民間藝人的生存狀況如何?民間說唱藝術将走向何方?

口碑決定市場

因循傳統演藝方式

“曲藝的發展因地而異,參差不齊。但無論哪個曲種,都呈現‘口碑決定市場’的健康态勢,即知名藝人的生存狀态比普通藝人要好得多。”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孫立生說。

這種收入差距通常在幾倍到十幾倍之間。曲種的傳播範圍越廣、市場越大,行業頂尖者的收益越高。典型例子就是相聲。如在北京德雲社、西安青曲社這類全國知名的相聲班社裡,部分主要演員月收入非常可觀,遠遠超過全國相聲演員的平均收入。此外,一些曲藝演員成名後,職業發展也有了更多新機遇,如拍電影、參加綜藝脫口秀、主持方言新聞播報、進行少兒語言藝術培訓等,進一步拉開了與普通從業者的收入差距。

民間曲藝人的口碑,來自他們超越于旁人的藝術功底,更源于在這個行業的日積月累。如今,大部分民間曲藝人依然因循着傳統的演藝方式,或依傍于城市的茶社園子,或巡演于鄉村的祠堂戲台。最受歡迎的藝人每年要演300多場,巡演範圍跨越多個省區市,黃金時段的檔期能排到兩三年之後。

“一年走50—60個村子,有的村子要去三四次,一次最少也要演3天……不僅省内,我們也經常去河南、河北。”山西長治市長子鼓書民間藝術家劉引紅的話,道出了很多曲藝人的生活狀态,那就是“在路上”。劉引紅15歲拜師入行,出師後組建了自己的曲藝團,走村串鄉,至今已經30多年。正是憑借這份熱愛與堅持,她成為長子鼓書這項國家級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帶着長子鼓書走向全國,甚至登上巴黎的舞台。

這樣的堅守同樣發生在城市。30多年前,柴京雲、柴京海兄弟吸納多種曲藝形式,創造出“大同數來寶”這個新曲種,如今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大同三寶”之一。為它建立的“根據地”雲海曲藝社,也成為大同市文旅融合的典範。

生存環境改善

促進曲藝創作年輕化

近年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扶持政策,改善了民間曲藝人的生存環境。一些劇院對民間曲藝社團開放,為他們提供了免費的表演場所。各地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許多鄉村也有了比較好的演出條件。據江蘇省曲協副主席夏吉平介紹,蘇州市為了促進蘇州評彈的傳承發展,要求模範社區的文化設施必須包含評彈場館,“再加上旅遊景區表演、茶館點唱,如今江浙滬地區的情況是場子多、演員不夠。”另一方面,民營社團中的佼佼者還能獲得不少政府委約創作的訂單,演出場次中也有不少來自政府采購。

此外,原本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曲藝盛會,也得到地方政府支持,并努力将其打造為文化旅遊名片。“除了河南的馬街書會,還有山東的胡集書會、山西的沁州書會、湖北的百花書會……”中國曲藝家協會副秘書長黃群介紹。這些書會有的已有七八百年的曆史,其民俗現象被評為國家級非遺,當地政府非常重視。

然而,除了相聲等個别曲種,曲藝從業者和觀衆整體呈現老齡化趨勢,曲藝所賴以生存的方言也在慢慢被侵蝕。以溫州鼓詞為例。據了解,溫州地區會唱溫州鼓詞的曲藝演員有300多人,目前還活躍在一線的100多人。“藝人年齡偏高,我們的中堅力量都在半百之齡了。”溫州鼓詞代表性傳承人陳春蘭說,現在很多溫州孩子已經不會講溫州話,“包括90後年輕人,說的也是夾雜了一半普通話的溫州話。”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曲藝,大多數曲種的獨特性依賴于方言的演繹,其“依字行腔”的藝術規律也因循方言的語音語調來彰顯。陳春蘭很擔憂,若方言消失,曲種要如何傳承下去?

近年來,中國曲協一直在加大對青年曲藝演員的扶持,以此來促進曲藝創作的年輕化及觀衆的年輕化。民營社團的探索中也出現了一些有啟發性的成果,比如石家莊洪順曲藝社年輕演員創作的一段關于遊戲《王者榮耀》的相聲,就吸引了大批年輕人。而如何留住方言,則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問題。

“觸網”剛剛起步

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各藝術門類的“雲演出”如火如荼,但對于民間曲藝人,“觸網”的探索才剛剛起步。

“曲藝人比較傳統,對新媒介的接受相對比較慢。”黃群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線下演出被迫暫停,整個行業才開始有了這方面的意識。”

而在孫立生看來,由于從業者對新興媒體的隔閡和認知缺位,目前互聯網上的曲藝作品,要麼是并不适合網絡這個“新瓶”的“舊酒”,要麼是“有噱頭、無藝術”的拼貼,距離真正的“雲曲藝”還有很遠的距離。

“要适應網絡傳播,必須要對傳統藝術做出比較大的改變,首先就是時間的壓縮。而年輕演員基礎還不夠紮實、技藝還不夠成熟,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積累。”四川評書青年表演藝術家袁國虎認為,真正面對觀衆的現場性演出,才能讓年輕演員快速成長。網上表演的門檻很低,入駐網絡的表演者又太多,沒有出色的技藝,最終隻會被大浪淘沙淘洗掉。即便靠着制造“噱頭”快速成名,“網紅”的吸睛效應也難以持續。

如今,喜馬拉雅APP的評書一欄,點擊量最高的仍是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這些前輩大師的經典之作。視頻網站上比較火的曲藝人,如河南墜子藝術家郭永章,相聲演員範軍、苗阜等,也都是成名已久、業内有口皆碑的。這一方面說明,雖然年輕人在審美上更加多元、開放,更喜歡新事物,但他們也能夠欣賞傳統藝術。另一方面也說明,想要抓住網絡新書場這一機遇,硬實力是基礎。

如何讓曲藝借到互聯網的東風,又避免不良影響?“我們也在探索。比如在網上放一些表演片段,既符合網絡短視頻的傳播模式,情節上又能吊住觀衆的胃口,吸引他們到線下、到劇場來觀看完整的演出。”對此,袁國虎的态度很明确,“面對新技術的浪潮,首先要有對藝術的堅守,再考慮自身的轉型。”

其實,民間曲藝表演的草根性、群衆性與互聯網有着天然的契合。曲藝短小精悍的表現形式,符合互聯網碎片化的叙事要求。新一代網絡工具的即時反饋,能夠滿足曲藝觀演一體、互動性強的審美特點。相信在這片新場域,民間曲藝人能夠大有作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