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輔佐劉備建功立業,他在死去時,雖然沒有完成劉備的遺願,但是他很好的完成了劉備的托孤,死後被厚葬。但是同為軍事家的劉伯溫,卻沒有這麼好的結局,而且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成功完成了統一大業,創建了大明王朝,還被後人稱之為立下了德、功和言的三不朽偉人。劉伯溫和諸葛亮還有一個非常受百姓喜歡的共同特點,那就是能掐會算。而這個特點也為他們賦予了傳奇神話色彩,民間更是有傳言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他們還都是皇帝麾下的第一軍師,一個在臨終前被委以重任,一個幫助皇帝奠定了數百年的基業。他們兩人的結局雖然都很相似,但也有很大的不同,諸葛亮是因為太過勞累,而死在了戰場上,但這也稱得上是得其所願;可劉伯溫卻是莫名其妙的死在病床上,很多人都猜測他是被朱元璋猜疑,才被殺死的。由此在很多人的眼中,劉伯溫的下場要更加凄慘。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在建立了穩定的政權之後,他的第一步動作,就是清算以往跟随他的功臣們。在早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一個個走了之後,劉伯溫感到越來越心涼,于是就向皇帝辭官,告老還鄉。他最開始隐居在青田縣,出入打扮也十分的低調,平常也很少出門。但這也打消不了别人想要拜訪他的心思,青田縣的縣令在得知他的居住地,在幾次拜訪不得見後,就假裝成了老百姓,終于敲開了劉伯溫的家門。但是在縣令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後,劉伯溫立馬驚恐地将他送出了家門,并在之後更加的低調,幾乎不再見陌生人。但是就算他已經做到了這地步,卻還是沒有擺脫凄慘的結局,這是為什麼呢?
劉伯溫還在官場的時候,皇帝就曾向他請教過當下的情況,在皇帝詢問他,誰适合當宰相的時候,劉伯溫如實回答說:“楊憲雖然才能足夠,但他卻沒有可以撐得起做宰相的肚量。而且他無法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喜歡摻雜自己的主觀意見,不能理智的權衡利弊;而汪廣洋這個人的肚量更小;胡惟庸的能力也尚且不足。”皇帝已經想不到别的人選了,于是就說:“看來宰相的職位非你莫屬了。”但他卻立即推辭說:“我也不是好的人選,而且我也不喜歡處理朝政。并且我朝的領域如此廣闊,隻要您多留心,一定能夠找到最合适的人選。”幾年後,劉伯溫說的那幾個人先後都因事獲罪,這從側面證實了他會算的能力,但這也更加增強了皇帝對他的疑心。
除此之外,劉伯溫本身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結局的原因之一。後來皇帝因為想要除掉李善長,但卻不想自己動手,于是就找到了劉伯溫,想要他除掉李善長,但是他卻拒絕了皇帝的命運。并且在之後皇帝想要編制罪名陷害李善長的時候,還勸谏皇帝說:“他雖然有罪,但他的一生卻一直在為大明王朝建立功勞,而且在其他官員和百姓的心中,有着很高的聲望。如果就這樣殺了他,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的。”
皇帝聽到了之後,就試探他說道:“他那麼多次來排擠你,你還要為他說好話嗎?而且我除掉了他之後,就會讓你當宰相。”劉伯溫在聽到這些話之後,立刻對皇帝磕了幾個頭,并說道:“皇上這件事千萬不能做,丞相本就是支撐朝廷的棟梁,就算要更換,也必須要用更加結實的材料,我的能力是遠遠支撐不起來的。”從他們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來,劉伯溫對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明白,但這些在具有極強疑心病的君主面前,卻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還會成為害死他的直接原因。從側面也可以理解為:劉伯溫的多次抗旨不尊,令朱元璋感到自己受到了輕視,在次數多了以後就起了殺心。
而且,從劉伯溫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來,他雖然是一個儒雅的文人,但是卻擁有着不輸将軍的傲骨。并且還擁有剛烈、嫉惡如仇的性格,颠覆了很多人對讀書人的認知。不僅如此,他的心中裝着整個天下的安危,是個頂天立地的男人。但是他這樣的性格,卻并不适合在朝廷中為官,必然會遭到很多官員的排斥,丞相對他的排擠也是如此。而且,他最後也是在用了同僚送來的藥後,在病情逐漸加重中死去。
但是因為皇帝有過借刀殺人的例子,所以很多人懷疑劉伯溫的死,和朱元璋有着很大的關系。而且皇帝為了斬草除根,在将胡惟庸滅門了之後,還處死了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後來,劉伯溫的同鄉對第二任皇帝,提出重新整理他的功德,随後決議給劉伯溫配享太廟,并将他的後代子孫封為伯爵。雖然這些榮譽到來的有些晚,但是這也證實了他對天下的貢獻。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