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畫植物工作室

畫植物工作室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1:58:39

畫植物工作室?一株植物,被定格在一張畫紙上,栩栩如生,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畫植物工作室?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畫植物工作室(給植物畫寫真的人)1

畫植物工作室

一株植物,被定格在一張畫紙上,栩栩如生。

用一支筆能讓3毫米的植物器官以特寫的形式被放大,也能讓隻有在顯微鏡下可以看清的複雜結構纖毫畢現。不同季節成熟的花朵、果實,一根枝條發育的不同階段,被“濃縮”在一張畫紙上,用以展示植物的綜合性狀。黑白的“寫真”沒有植物的原色彩,卻透着藝術感和生命力。

給植物繪制直觀的科學畫,是現代植物分類學的傳統。在華南國家植物園,植物科學畫畫師劉運笑就是專門給植物畫“寫真”的人。目前,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在全國僅剩不到10位。

從毛筆到蘸水小鋼筆

華南國家植物園揭牌已有兩個多月,遊人不斷湧入東北側展示區的溫室、木蘭園等專類園,想一睹國字頭植物園的風采。而西南側的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科研區并不這樣熱鬧,這裡有适合做學問的安靜環境。初秋季節,空氣中飄着淡淡的植物香氣。

劉運笑的“畫室”,就在這片科研區的标本館中。

22年前,華南植物所(園)“招人”的消息傳到了廣州美術學院。彼時,植物園的第三代植物科學畫畫師餘峰即将退休,亟須年輕人來接班。美術學院老師叫了幾名同學去面試,他們回到學校卻異口同聲地表示“這工作做不來”“畫的都是‘死’标本,很枯燥,看着想睡覺。”

當年即将畢業的劉運笑學國畫出身,她畫的山水、魚鳥飄逸靈動,創作時還喜歡将想象力傾注其中。但畫植物标本必須以科學為基礎,要呈現客觀事實,不能自由發揮,這讓熱衷創意的藝術生覺得掣肘。但在老師的推薦下,她還是到植物園“考察”了一番。

植物園内形态各異的漂亮植物讓她着迷,她突然覺得,如果終其一生靜靜地畫植物,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真正入行後,她才意識到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融入其中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

最初需要适應的是工具的改變——盡管科學畫和國畫的白描類似,但抓毛筆和小鋼筆的力度、感覺完全不同。她說,毛筆運筆講究,有收筆、提筆等線條變化,抓小鋼筆時則要掌握它“肚子”裡的墨水量,“科學植物畫的線條要流暢自然,墨水量最難控制,不能多也不能少,少的話,畫着畫着就斷線了。”

聽說來了年輕畫師,除了即将退休的餘峰,之前退休的繪圖室老師也經常回到植物園來指導。前輩告訴她,線條不要畫得太細,畫得太精細,印書縮小時會黑作一團。“這也是植物園傳承下來的繪圖風格之一,注重印刷效果。”

劉運笑的蘸水小鋼筆跟了她22年,握筆的地方被磨得光亮。近幾年,鋼筆風潮又流行了回來,市面上不乏精美高端的鋼筆,但劉運笑像匠人一樣有自己的堅持,她在網上“淘”已經停産了的不鏽鋼筆尖,蘸“一得閣”的墨水,因為現代鋼筆的筆尖沒有她“習慣的彈性”。

在這樣一支“老”鋼筆筆下,一株株新發現的植物,呈現了精緻的樣貌。

解剖植物的畫師

除了插着鉛筆和小鋼筆的筆筒,劉運笑的辦公桌上還放着顯微鏡、解剖刀。畫植物科學畫,與對着植物寫生不同,畫師不僅要有繪畫技巧,還需要具備植物學基礎知識。

劉運笑小心翼翼地展開标本吸水紙,裡面壓着的是科研人員新送來的标本——一株細弱幹癟的植物,它通體呈黃色,僅有五六厘米長,莖又短又細,莖上的花朵好像已經被壓得粘在一起了,上面密布着極細小的黑點,很難想象它在野外生機盎然的模樣。

拿到這樣一個幹标本後,畫師通常會先采一朵花或一片葉用水煮,使其恢複舒展。由于植物科學畫需要展示細節解剖圖,畫師不僅要持畫筆,還要善用解剖刀。劉運笑以水玉簪科植物舉例,它小巧的花瓣“肉肉的”,被壓成标本後也偏軟,将其展開十分困難,解剖針一戳就是一個洞,很容易将内部結構戳壞,因此要格外細緻。

正式畫畫之前,“看鏡”必不可少,即把植株解剖後放到顯微鏡下,仔細觀察花絲、花梗、子房等結構。“盯顯微鏡,一盯就是一上午,眼睛痛得很。”劉運笑說,比如菊科植物的花朵其實是一個花序,由不同的小花組成,這些複雜的結構給觀察和繪畫都帶來了挑戰。

“植物哪裡有托葉和腺點,長的是刺毛還是茸毛,這些重要特征都要特别留心。如果發現了特殊結構,要畫一個放大的特寫。”植物的葉柄、花朵的柱頭和花藥等有多長,也要一一測量尺寸,再依據比例在畫紙上放大或縮小。

這些專業的植物“術語”,她最開始是跟着植物教材學,後來每畫一個科的植物,她就順帶了解這一科植物的特點。

除了嚴謹科學,整幅畫也講究藝術美感。一個植株周圍,還有放大了的花朵、果實的細節,它們“擺”在左上角還是右下角更好看,考驗構圖技術。“要透氣,避免閉塞,不能産生壓迫感。”劉運笑說。

一個個不起眼的标本,在畫師的筆下豐盈鮮活起來。

服務科研的植物“證件照”

為什麼費力解剖、觀察,給植物畫這樣一幅畫?

劉運笑說,植物學家發現一個新種時,要将其解剖,找出它和其他種的區别和重要特征,而要發表這類新種時,就需要找畫師畫一幅黑白墨線圖,就像一張證件照一樣,這是行業裡延續的傳統。植物科學畫能突出科研人員的研究重點,讓讀者一目了然認識到植物的特征。

業内人士認為,中國古代時期各本草著作中的植物插圖,是中國植物科學畫的雛形。此後,西方植物學知識的傳入,對中國的植物科學畫産生了重要影響。1927-1937年,中國科學植物畫創始人馮澄如為胡先骕與陳煥镛合著的《中國植物圖譜》1-5卷繪制了200多幅植物插圖。

1959年,《中國植物志》開始編寫,出于圖文并茂的要求,大規模的植物科學畫畫師得以被培養和成長起來。直至2004年全部出版,這部曆時45年、收錄了3萬多種植物的《中國植物志》培養了160多位專業畫師。鼎盛時期,植物科學畫畫師達到200多人。

“以前老同志很多書出了就出了,連名字都沒有(印在書上)。”劉運笑說,最初入行時,她曾經将畫作原稿給科研人員拿去發表論文。直至2012年方便掃描後,她才注意保留自己的原畫。

在這裡堅守了20多年,劉運笑說,是源于這份工作的意義。“我的責任,就是為科研做好服務。”她說,植物科學畫為植物分類學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近些年,華南地區新發現的植物,大部分是由她繪圖的,也有北京的科研人員特意來找她。科學畫需要先用鉛筆畫草圖,經科研人員審稿确認無誤後,再用鋼筆上墨。讓劉運笑自豪的是,她的畫作很少被要求修改。

在科普和美育中傳承

然而,植物科學畫也曾一度勢衰。“攝影技術帶來的沖擊,導緻大家對科學畫不再重視。”華南國家植物園标本館館長羅世孝坦言。但他也強調,攝影技術隻起到了協助作用,無法取代專業畫師。“哪怕攝影水平再高,拍到的不過是一個側面,而植物科學畫呈現的是植物的所有關鍵特征。”

另一方面,随着《中國植物志》《廣東植物志》等圖書的出版和大量植物“普查”的完成,畫師很少會畫已有的植物,除非新出書涉及版權問題。大多數時間,他們會畫新發現的植物,但新發現的物種并非總有那麼多。“有可能幾個月,才有人找你畫一張。需求少了,崗位也少了。”劉運笑說。

在劉運笑之前,曾有一個男生工作了一年就離開了,而在她之後,也再無新的畫師常駐于此。她帶過四五個徒弟,但這些年輕人都沒有堅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畫師要耐得住寂寞,這裡的工資跟走入社會搞藝術的收入,還是有差距的。”羅世孝坦言。另外,畫師需要重新學習植物學,這也是一個挑戰。以前的畫師畫一朵花,會搭帳篷守在植物園裡,就為了看花是怎麼開的,還有的人跟着科學家一起去野外考察、采集,有的也成了半個植物專家。他認為,默默無聞的植物科學畫畫師應該收獲更多關注。

談及傳承,劉運笑認為,除了科研作用,植物科學畫的科普、美育作用正日益凸顯。看着漂亮的植物躍然紙上,很多年輕人也開始對充滿質感的科學畫産生興趣。

一株植物,被定格在一張畫紙上,栩栩如生。

用一支筆能讓3毫米的植物器官以特寫的形式被放大,也能讓隻有在顯微鏡下可以看清的複雜結構纖毫畢現。不同季節成熟的花朵、果實,一根枝條發育的不同階段,被“濃縮”在一張畫紙上,用以展示植物的綜合性狀。黑白的“寫真”沒有植物的原色彩,卻透着藝術感和生命力。

給植物繪制直觀的科學畫,是現代植物分類學的傳統。在華南國家植物園,植物科學畫畫師劉運笑就是專門給植物畫“寫真”的人。目前,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在全國僅剩不到10位。

從毛筆到蘸水小鋼筆

華南國家植物園揭牌已有兩個多月,遊人不斷湧入東北側展示區的溫室、木蘭園等專類園,想一睹國字頭植物園的風采。而西南側的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科研區并不這樣熱鬧,這裡有适合做學問的安靜環境。初秋季節,空氣中飄着淡淡的植物香氣。

劉運笑的“畫室”,就在這片科研區的标本館中。

22年前,華南植物所(園)“招人”的消息傳到了廣州美術學院。彼時,植物園的第三代植物科學畫畫師餘峰即将退休,亟須年輕人來接班。美術學院老師叫了幾名同學去面試,他們回到學校卻異口同聲地表示“這工作做不來”“畫的都是‘死’标本,很枯燥,看着想睡覺。”

當年即将畢業的劉運笑學國畫出身,她畫的山水、魚鳥飄逸靈動,創作時還喜歡将想象力傾注其中。但畫植物标本必須以科學為基礎,要呈現客觀事實,不能自由發揮,這讓熱衷創意的藝術生覺得掣肘。但在老師的推薦下,她還是到植物園“考察”了一番。

植物園内形态各異的漂亮植物讓她着迷,她突然覺得,如果終其一生靜靜地畫植物,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真正入行後,她才意識到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融入其中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

最初需要适應的是工具的改變——盡管科學畫和國畫的白描類似,但抓毛筆和小鋼筆的力度、感覺完全不同。她說,毛筆運筆講究,有收筆、提筆等線條變化,抓小鋼筆時則要掌握它“肚子”裡的墨水量,“科學植物畫的線條要流暢自然,墨水量最難控制,不能多也不能少,少的話,畫着畫着就斷線了。”

聽說來了年輕畫師,除了即将退休的餘峰,之前退休的繪圖室老師也經常回到植物園來指導。前輩告訴她,線條不要畫得太細,畫得太精細,印書縮小時會黑作一團。“這也是植物園傳承下來的繪圖風格之一,注重印刷效果。”

劉運笑的蘸水小鋼筆跟了她22年,握筆的地方被磨得光亮。近幾年,鋼筆風潮又流行了回來,市面上不乏精美高端的鋼筆,但劉運笑像匠人一樣有自己的堅持,她在網上“淘”已經停産了的不鏽鋼筆尖,蘸“一得閣”的墨水,因為現代鋼筆的筆尖沒有她“習慣的彈性”。

在這樣一支“老”鋼筆筆下,一株株新發現的植物,呈現了精緻的樣貌。

解剖植物的畫師

除了插着鉛筆和小鋼筆的筆筒,劉運笑的辦公桌上還放着顯微鏡、解剖刀。畫植物科學畫,與對着植物寫生不同,畫師不僅要有繪畫技巧,還需要具備植物學基礎知識。

劉運笑小心翼翼地展開标本吸水紙,裡面壓着的是科研人員新送來的标本——一株細弱幹癟的植物,它通體呈黃色,僅有五六厘米長,莖又短又細,莖上的花朵好像已經被壓得粘在一起了,上面密布着極細小的黑點,很難想象它在野外生機盎然的模樣。

拿到這樣一個幹标本後,畫師通常會先采一朵花或一片葉用水煮,使其恢複舒展。由于植物科學畫需要展示細節解剖圖,畫師不僅要持畫筆,還要善用解剖刀。劉運笑以水玉簪科植物舉例,它小巧的花瓣“肉肉的”,被壓成标本後也偏軟,将其展開十分困難,解剖針一戳就是一個洞,很容易将内部結構戳壞,因此要格外細緻。

正式畫畫之前,“看鏡”必不可少,即把植株解剖後放到顯微鏡下,仔細觀察花絲、花梗、子房等結構。“盯顯微鏡,一盯就是一上午,眼睛痛得很。”劉運笑說,比如菊科植物的花朵其實是一個花序,由不同的小花組成,這些複雜的結構給觀察和繪畫都帶來了挑戰。

“植物哪裡有托葉和腺點,長的是刺毛還是茸毛,這些重要特征都要特别留心。如果發現了特殊結構,要畫一個放大的特寫。”植物的葉柄、花朵的柱頭和花藥等有多長,也要一一測量尺寸,再依據比例在畫紙上放大或縮小。

這些專業的植物“術語”,她最開始是跟着植物教材學,後來每畫一個科的植物,她就順帶了解這一科植物的特點。

除了嚴謹科學,整幅畫也講究藝術美感。一個植株周圍,還有放大了的花朵、果實的細節,它們“擺”在左上角還是右下角更好看,考驗構圖技術。“要透氣,避免閉塞,不能産生壓迫感。”劉運笑說。

一個個不起眼的标本,在畫師的筆下豐盈鮮活起來。

服務科研的植物“證件照”

為什麼費力解剖、觀察,給植物畫這樣一幅畫?

劉運笑說,植物學家發現一個新種時,要将其解剖,找出它和其他種的區别和重要特征,而要發表這類新種時,就需要找畫師畫一幅黑白墨線圖,就像一張證件照一樣,這是行業裡延續的傳統。植物科學畫能突出科研人員的研究重點,讓讀者一目了然認識到植物的特征。

業内人士認為,中國古代時期各本草著作中的植物插圖,是中國植物科學畫的雛形。此後,西方植物學知識的傳入,對中國的植物科學畫産生了重要影響。1927-1937年,中國科學植物畫創始人馮澄如為胡先骕與陳煥镛合著的《中國植物圖譜》1-5卷繪制了200多幅植物插圖。

1959年,《中國植物志》開始編寫,出于圖文并茂的要求,大規模的植物科學畫畫師得以被培養和成長起來。直至2004年全部出版,這部曆時45年、收錄了3萬多種植物的《中國植物志》培養了160多位專業畫師。鼎盛時期,植物科學畫畫師達到200多人。

“以前老同志很多書出了就出了,連名字都沒有(印在書上)。”劉運笑說,最初入行時,她曾經将畫作原稿給科研人員拿去發表論文。直至2012年方便掃描後,她才注意保留自己的原畫。

在這裡堅守了20多年,劉運笑說,是源于這份工作的意義。“我的責任,就是為科研做好服務。”她說,植物科學畫為植物分類學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近些年,華南地區新發現的植物,大部分是由她繪圖的,也有北京的科研人員特意來找她。科學畫需要先用鉛筆畫草圖,經科研人員審稿确認無誤後,再用鋼筆上墨。讓劉運笑自豪的是,她的畫作很少被要求修改。

在科普和美育中傳承

然而,植物科學畫也曾一度勢衰。“攝影技術帶來的沖擊,導緻大家對科學畫不再重視。”華南國家植物園标本館館長羅世孝坦言。但他也強調,攝影技術隻起到了協助作用,無法取代專業畫師。“哪怕攝影水平再高,拍到的不過是一個側面,而植物科學畫呈現的是植物的所有關鍵特征。”

另一方面,随着《中國植物志》《廣東植物志》等圖書的出版和大量植物“普查”的完成,畫師很少會畫已有的植物,除非新出書涉及版權問題。大多數時間,他們會畫新發現的植物,但新發現的物種并非總有那麼多。“有可能幾個月,才有人找你畫一張。需求少了,崗位也少了。”劉運笑說。

在劉運笑之前,曾有一個男生工作了一年就離開了,而在她之後,也再無新的畫師常駐于此。她帶過四五個徒弟,但這些年輕人都沒有堅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畫師要耐得住寂寞,這裡的工資跟走入社會搞藝術的收入,還是有差距的。”羅世孝坦言。另外,畫師需要重新學習植物學,這也是一個挑戰。以前的畫師畫一朵花,會搭帳篷守在植物園裡,就為了看花是怎麼開的,還有的人跟着科學家一起去野外考察、采集,有的也成了半個植物專家。他認為,默默無聞的植物科學畫畫師應該收獲更多關注。

談及傳承,劉運笑認為,除了科研作用,植物科學畫的科普、美育作用正日益凸顯。看着漂亮的植物躍然紙上,很多年輕人也開始對充滿質感的科學畫産生興趣。

來源:千龍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