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
年歲漸長,我們一點點長大,一點點成熟,一點點丢掉自己的孩子氣。
我們開始越來越圓滑,越來越世故。
生活也不再有小時候的快樂。
兒童節,不隻是兒童的節日,也是大人的節日。
提醒我們在成人的世界裡,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份真誠和快樂。
01
孩子氣,是真實與坦率
陶行知先生曾說:
“往往大人寫幾千字的文章,雖無錯字,或不通之處,但是無趣味無價值。孩子寫的很短,許有錯字或不通之處,但頗有意思,因為他是真的。”
孩子氣,是一種真誠。
随着年紀慢慢長大,我們開始慢慢學會編織謊言,隐藏自己。
我們開始言不由衷,言行不一。
一點點丢掉了那個真實的自己。
蘇轼小時候,母親教他讀書。
讀到《範滂傳》的時候,蘇轼深受感動,立志要成為範滂那樣忠義正直的人。
長大之後,蘇轼被迫卷入黨争。
王安石當政,推行新法,他與王安石争執,認為新法害民。
司馬光上台,廢盡新法,他與司馬光争吵,認為舊法腐敗。
他在地方呆了十幾年,對新法舊法的利弊了如指掌。
新法有問題,他要指出來,舊法有問題,他也不願隐瞞。
他不站隊,不結黨,始終對事不對人。
無論何時,都保持着一份真實與坦蕩。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意思是說,永恒的德不離開,複歸到嬰兒的純真狀态。
人生幾十年,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去活,實在是太累了。
真實是人生的根基,失了根基,人生不過是虛無缥缈的空中樓閣。
保持一份真誠,問心無愧,坦坦蕩蕩,才是人生最大的幸運。
02
孩子氣,是一種簡單的富足
孩童時代,沒有生活的壓力,沒有名利的困擾。
一個沙堆,一個玩具,就能開心半天。
長大了,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煩惱也越來越多。
《道德經》裡講:知足者富。
膨脹的欲望,讓人永不滿足,這是痛苦的源頭。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蘇轼被貶到黃州之後,生活一度困頓。
他酷愛羊肉,但是黃州的街頭每日隻殺一隻羊。
羊肉都被達官貴人買去,他隻能買剩下的羊脊骨。
他回去之後,把羊脊骨架在火上烤,撒上秘制的調料,吃得津津有味。
在給弟弟的信中,他誇耀說:這樣做出來的羊骨頭,裡面的骨髓比海鮮還好吃,就是旁邊的狗不太開心。
蘇轼把身外之物看得很輕,所以遭到再大的苦難,他也笑得出來。
幸福不是賺到多少錢,也不是名聲有多大。
活得簡單,懂得知足,抛卻計較得失,才能活得灑脫。
03
孩子氣,是對生活的熱愛
小時候,日子漫長地好像沒有盡頭。
随着長大,日子陡然加快,一晃之間,鬓邊竟已有了白發。
小時候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沒日沒夜的探索,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但是長大之後,工作生活兩點一線,日複一日,每天都在自我重複。
數十年如一日,怎會不覺得光陰易逝?
年紀漸長,我們經曆過挫折,明白了人心的複雜,知道了世界的功利和冷漠。
對世界的好奇心越來越少,對生活的熱愛也越發少了。
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是知道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童心,就是這份不變的熱愛。
蘇轼一生仕途不順,半輩子都在貶谪的路上。
但是他讀書、繪畫、書法、學醫、廚藝、耕地、政務、水利,一個也沒拉下。
他的詩歌至今有人傳唱,他的《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他的東坡肉收入中華民族的美食食譜。
西湖的蘇堤至今矗立,海南的學堂依然有他的傳說。
對生活巨大的熱情,讓他沒有被政壇的風雨淹沒,反而活得津津有味。
童心不是一種年齡,而是一種能力,一種對生活保持熱情的能力。
人生的興趣與愛好,充實着他們,支撐着他們。
他們的生活,豐富而精彩,不會被打垮,更不會輕易老去。
END、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