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不再年輕的張先生

不再年輕的張先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4 07:20:34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徐祯曜 記者 鄭浩

【編者按】

聚散離合終有時。

2022年盛夏,上海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收官,越來越多藏在市井煙火中的古老街區,與世人暫時道别。

順昌路、永年路、夢花街……它們從舊時光走來,承載鄉愁與遙遠的記憶;它們也在不斷追趕時代腳步,以改造提升實現城市更新。

風華不再,舊夢重拾。即日起,澎湃新聞推出“盛夏的告别”系列,記錄老街坊、小弄堂和沿街商鋪搬遷前最後的夏天。

老城廂或以新面貌歸來,煙火人家将各奔東西。有限的相聚時光,賦予離别應有的儀式。

不再年輕的張先生(盛夏的告别張三和他)1

郁斐 設計

問起理發店開張的日子,張三清楚記得,那是2007年6月1日。

十五年來,每天早上7點,他便穿着一襲白色大褂開門營業,一般到晚上9點關門,周末無休。幹脆利落的“手勢”,給顧客的是清爽惬意的“頭勢”。老顧客們就認張三的手藝,熟稔地過來,坐一陣,聊一會,理完發滿意而歸。

7月下旬,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的建國東路68街坊及67街坊東塊通過二輪征詢,上海最後一塊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改造全面完成。這片街區北至建國東路,西至黃陂南路,東至順昌路,南至徐家彙路,是上海弄堂文化的最後遺存之一。

張三理發店,就位于這裡。這是一家“隻剪不燙”的老式理發店,張三本名張忠軍,來自江蘇,“我在家裡排行老三,所以叫張三,後來開理發店,我就用了這個名字當店名,既順口又好記。”

随着舊改的生效,張三,以及營業15年的理發店,都将和這片老弄堂說再見。

不再年輕的張先生(盛夏的告别張三和他)2

張三理發店。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徐祯曜 圖

老物件

黃浦區永年路149弄,張三通常會穿着标志性的白色大褂在店裡忙碌。白大褂、理發椅、蕩刀布,這些老物件陪伴了他多年。

“你看我身上這個式樣的白色大褂,穿了也有幾十年了,一年四季都是這副裝扮,現在都已經成為我的一個标識了。”張三說。

店内,最惹人注目的便是一把老舊的鑄鐵理發椅,這是張三從老家帶到上海的,如今已有幾十年的曆史。客人坐上這張椅子,一整套理發修面服務就開始了,頗具儀式感。不管生意再忙,人再多,隻要有人坐在上面,他都會仔仔細細地弄完。

不再年輕的張先生(盛夏的告别張三和他)3

店内擺放着一把老舊的鑄鐵理發椅,如今已有幾十年的曆史。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徐祯曜 圖

椅子的扶手旁挂着幾匹布制的長條形帶子,稱為“蕩刀布”。張三介紹道,這是一種用來保養剃頭刀的工具,隻有在傳統的老式理發店才能見到。在剃頭之前,理發師會先将剃刀在上面“蕩”幾下,使刀刃更加鋒利。

隻見張三一手拉住蕩刀布的底部,一手攥着剃刀,用刀背快速地來回刮動。“這個布也有點年頭了,上面都有一層油脂的,剃刀在上面‘蕩’過以後會更潤,剃起頭來更加順暢,老顧客知道的。包括像我們用的剃刀,也都是以前用羊油擦過的,因為沒有油脂在上面的話容易損壞。”張三說。

不再年輕的張先生(盛夏的告别張三和他)4

張三向記者展示“蕩刀布”的用法。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徐祯曜 圖

談話間,有客人進了店,張三便忙活起來。一位頭發花白的老爺叔坐到理發椅上,一句話不用說,張三已經開始娴熟地為他修剪頭發了,“這位一直來的,就住在附近,是老面孔。”張三說,“他80多歲了,耳朵不太好,但人很精神。”

剃完發、修完面,老爺叔起身,遞給張三幾張零鈔,照照鏡子,說一聲“蠻好”便離開了。店内陳列的價目表上,記者看到,店内單理發20元,加洗25元,單修面15元。

“人家來我這裡理頭發,我用梳子一梳就知道每個人的頭型是什麼樣子,怎麼剪最合适。理頭發是找感覺的,沒有頂好,隻有頂合适。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最好,用心對待每一次理發,也是平凡職業的‘匠心’,這個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張三說。

老手藝

理發,對張三來說,是老手藝了,這也是他自己開理發店的底氣。

張三告訴記者,家裡世代都是理發師,自己的手藝是跟父親學的。“我1980年随父親學藝,當時才剛18歲。在老家的理發店裡做了10年,後來大批的人來到上海,我也是那段時間過來的,相對來說比較早,也算是抓住了人生中難得的一次定居上海的機會。”

“來上海後,我一開始是在别人理發店裡打工的,先在建國路建華理發店做過1年,又在徐家彙路的先鋒理發店做過幾個月,再後來是到黃陂南路路口一個國營理發店當理發師傅,一幹就是十幾年。那家理發店也是屬于傳統的老式理發店,裡面有五六個師傅,做的也是我現在這些活。”張三回憶。

“後來那家理發店趕上動遷搬掉了,大家都解散了,隻有我和我老伴留了下來,我就想着自己開個理發店,把這份手藝保留下來。”張三告訴記者。

張三和妻子黃金蘭20歲左右便相識,相守至今。張三在理發店打工時,黃金蘭在超市裡做鐘點工。在國營理發店工作時期,二人一同居住在理發店樓上的員工宿舍,張三為客人理發,黃金蘭在店裡做些雜活,幫着打理瑣事。

2007年6月,張三來到永年路,開起了自己的理發店。遙想當年初創業時,他并沒有太多的緊張和顧慮,反倒是信心十足,“因為我知道我有底子、有基礎在的,别人能做,我肯定比他做得要好。而且我在原來的理發店積累了很多客源,新開的店離原來的地址又不遠,不擔心沒有生意的。”

不再年輕的張先生(盛夏的告别張三和他)5

張三和他的理發店。 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圖

“這麼多老顧客在這邊,他們需要傳統理發服務。我現在有很多老顧客就是當時在那邊打工的時候認識的,有些人在我手上理發理了幾十年,我到永年路上自己開店以後,他們很多人就繼續找我理發。”張三說。

這個有曆史感的小店,是黃金蘭與丈夫所有生活的承載。前幾年黃金蘭突發腦溢血,雖已康複,但還是落下後遺症。她說話時語速很慢,走起路來也是小心翼翼,施施而行。不過,她仍然堅持每天下樓做飯,與張三一起吃。

尋常日子,黃金蘭經常在店裡坐着,聽老顧客們聊天,有時她也會坐在店外,相隔一道窗框,相守與陪伴。如今他們的兒子已在上海安家,有穩定的工作,還有一個8歲的孫女,生活和樂美滿。

老顧客

張三一邊用掃帚清理地面堆積的頭發,一邊又跟記者閑聊起來。

“我的顧客來源面還蠻廣的。”張三說,“既有住在這一片老小區的,也有從浦東、松江或者嘉定那邊過來,專門找我理發、修面的,我覺得這也算是人家對我技藝的一種認可吧。他們老顧客就喜歡到我店裡來洗頭、修面,尤其是上了年齡的,一般理發時都會要求修面。刮一刮面,很舒服,感覺來這裡不修面就好像沒有來一樣。”

不再年輕的張先生(盛夏的告别張三和他)6

正在為顧客理發的張三。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徐祯曜 圖

不時又有幾位客人來到店裡理發,張三請其中一位坐上理發椅,其他人坐在後面的長椅上休息等待,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張三聊天。一位爺叔告訴記者,自己就住在這片,很快就要搬到大木橋路去了,今天來張三店裡,有可能是最後一趟在他手裡理發。

一旁姓周的上海爺叔說:“我83歲了,住在後面一塊,很多年來理發也是一直來這邊理的。為什麼呢?因為這裡好、方便,而且價格實惠。像我們老年人去現在外面那些理發店,他們弄不來的,他們用年輕人的風格給我理,又貴,樣子又不好。張師傅這裡就很好,理出來的效果是我們滿意的。就是可惜他以後也要搬走了,再要找他理,可能就不大方便了。”

問及在店裡理發時間最長的老顧客,張三提起了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位滬上名醫,退休前還擔任過某三甲醫院主要領導。“他在我店裡理發有30年了,跟我比較熟悉,交情蠻深的。”張三說,有一次妻子生病,是突發性腦溢血,匆忙中他直接電話打過去,這位“老顧客”幫忙聯系了醫院,讓自己的妻子獲得及時救治,“所以我們一直都很感激他”。

對于附近小區裡一些年紀較大、行動不便的老人,他也時常上門理發。談論起張三,附近的住戶都很熟悉,也很信賴。“他是一個很好相處的人。”一位住戶說。有時快遞到了,别人一時沒法取,便會讓人暫放在張三店裡,因為大家知道,他總是在那裡。

疫情期間,張三還主動提出為社區“大白”提供免費理發服務。

“我們這裡永年路是3月11日中午拉起彩條封控的,在家裡關了總共83天。剛開始那段時間,生意全都不做了。後來天氣熱了,我觀察到那些‘大白’一整天都穿着防護服,戴着口罩,面孔都在淌水。我想想他們頭發也長了,一直悶在裡面肯定不舒服,我就跟他們講,你們交接班以後可以到我這裡來理一理頭發。反正我那時候也閑着,知道這些‘大白’比較辛苦,就想着為他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張三說。

不再年輕的張先生(盛夏的告别張三和他)7

永年路路牌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徐祯曜 圖

老街區

對于此次舊裡改造,生活在這片街區的居民普遍都期盼已久。

張三表示,盡管自己隻是一名租戶,無法享受到拆遷的補償,但也很支持這項民生工程。“我們做小生意的麼,多少受點影響,但是改善居住條件是多少年來這裡居民一直期盼的事情,現在終于簽下來了,我也為街坊鄰居們高興。我自己住的屋子就在旁邊樓上,條件麼也确實是太落後了,廁所都沒有的。正好借此機會換一個新的環境,改善一下生活質量,總歸是一樁好事。”

面對即将到來的離别,張三心中有百般不舍。“我在這塊地方待得太久了,人生中最年輕、最難忘的時光都是在這裡度過的。跟街坊鄰裡,跟那麼多熟悉的顧客一路走到今天,彼此都留下了很多感情,他們也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他們。很多人老早就開始跟我留電話了,今後還會繼續聯系的。他們說,隻要離得不算太遠,一定還來我這裡理發。”

談及搬遷後的新店選址,張三表示還沒有決定,但大緻會在徐家彙路以南的方向尋找。“徐家彙路那塊的人口密度高,客源也比較穩定,如果有合适的門面,我應該會考慮到那裡做生意。另外,我還打算找幾個同齡的師傅一起,擴大一點規模,吸引更多的顧客。老手藝舍不得丢,隻要我還做得動,肯定會堅持做下去。”

就在閑談之時,一位身穿橘紅色工作服的建築工人來到店門口附近,想找地方為他的電瓶車充電。張三一把叫住了他,随後起身從店裡找出了一個拖線闆遞了過去。

責任編輯:管卓 圖片編輯:施佳慧

校對:施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