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都認為“喪家之犬”這個詞不雅,甚至有一定的貶義。
在《漢語大詞典》中,這個成語的解釋是這樣的:指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倚仗,無處投奔的人;并且明确标注“喪”的發音是【sàng】。
用這樣的成語來形容“千古聖人”,太史公司馬遷是在鄙夷孔子嗎?
在整明白司馬遷的真正用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犬”和“狗”的區别。
在甲骨文中,“犬”字極像了一條站立的狗的樣子,是個象形字。
犬字的演變
而“狗”這個字從于“犬”,并沒有甲骨文。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孔子認為狗是‘叩氣而吠’的犬,隻要是犬類,在古代都畫成狗的模樣。
因此,犬字的出現是早于狗的,且狗就是“犬”的一種。
《爾雅·釋畜》記載:“未成豪,狗。與馬二歲曰駒、熊虎之子曰豿同義。皆謂稚也”
古人對動物在歲月中演變的過程很注意,這是古代人通過觀察天地萬物了解自然世界的需要。“未成豪”就是沒有長出剛毛,這個時候也叫做狗,但是小狗狗。
狗字的演變
從字的組成結構看,狗是“犬”和“句”的結合,從句聲。
而“句”在這裡的讀音是 【gōu】,彎曲的意思,引申為草木、動物長出彎曲的小爪爪。
因此,狗真正的意思是:長了爪子的犬,也即長大的犬。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到了鄭國和弟子們失散了,就一個站在外城的東門口等他們。有個路過的鄭國人對他的學生子貢說:“我在東門見到一個人,樣子長得像堯陶禹,不過下身短了點,累累若喪家之狗。”
孔子聽說子貢說了,欣然而笑:“外貌都是細枝末節,但他形容我像一個失去主人的狗,真的很形象啊!”
孔子聽說鄭國人形容他是“喪家之狗”,不但不生氣,反而誇贊那人描述的很形象。
是不是很奇怪?
如果我們知道,孔子曾說“犬類都可以畫成狗”,又知道狗在古代有“小狗”的意思,那麼,應該就明白那個鄭國人在說:“孔子像個失去了主人的小狗狗,十分可憐。”
說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能接受這種解釋和說法了。
但是,這個成語中還有一處被人們“以訛傳訛”到現在的字。一旦理解錯誤,比理解錯了“犬”字還嚴重。
這個字就是“喪”!
從《說文解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古代:“哭”字從“吅”【xuān】,大聲呼叫的哀聲。下面的“犬”字是演化而來的,是一個人掩面悲傷的象形字。
哭的甲骨文
在甲骨文中,喪從“桑”,但四周又多了很多“口”,像極了一群人對着桑樹哀悼、哭泣。
所以,喪是假借而來的,是亡的意思。
因此,“喪家之狗”中的喪應該讀【sāng】,而不是喪失的【sàng】,“喪家”指的就是亡了人的家,而“喪失”則是失去的意思。
犬叩氣為吠,人叩氣而喧,在古代,犬和哭的關聯也十分緊密。
結合上面兩個字,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喪家之犬”真正的意思是:家中亡了主人、無人照顧的小狗狗。
我們大家試想一下,當孔子和學生走散的時候,他在城門口會怎麼做?
是不是見到人就大聲問,甚至帶着哭腔:你們有沒有看見我的學生某某呀,我和他們走散了,嗚嗚.....
所以,司馬遷才在《史記》中說:此時的孔聖人像極了‘主人已亡而無人顧及的小狗狗’,并沒有任何貶意和侮辱,隻是一種形象的描述。
後來,這個成語才被現代人曲解為:失去了主人家的小狗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