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的發生,源自血液中“尿酸”水平過高,超出自身溶解度,形成細小針尖樣的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腔和皮下,并激活機體自身免疫系統,引發關節的急性炎性反應,從而導緻劇烈的關節疼痛。
随着尿酸增高、時間延長,疼痛發作越來越頻繁、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甚至會造成關節的僵硬、畸形。對于這些知識,大家應該已不陌生。
預防痛風發作的一線藥物:苯溴馬隆
讓我們先把目光轉到導緻痛風的罪魁禍首:尿酸。
血液裡的尿酸水平偏高,其原因無外乎:尿酸生成過多、尿酸排洩不暢、二者兼而有之。
尿酸是“嘌呤”在人體内的代謝終産物。因此,目前所提倡的“低嘌呤飲食”,其實就是一種從源頭上減少尿酸合成原料的辦法,這非常重要,是預防痛風的前提和基礎。
同時,它的治療作用也很有限,隻能血中的尿酸水平降低70-90μmol/L,這對于很多高尿酸血症患者,往往隻是杯水車薪。
另外,還可以通過服用别嘌呤醇、非布司他等藥物,阻止我們的“人體工廠”加工、合成尿酸,從而減少内源性尿酸的産生。這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手段,可從臨床實踐效果來看,其作用依然比較局限。
這是因為,在“痛風”的發作機制中,“尿酸生成過多”所占的權重其實并不高,更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尿酸排洩不暢”:機體不能有效地清除過多尿酸,使得尿酸在血液中積聚,最終導緻痛風及其相關合并症的發生。
因為這樣的原因,“促尿酸排出”類藥物具有更廣泛的适應人群,其代表藥物苯溴馬隆是目前痛風治療的一線藥物。
苯溴馬隆的起效時間短,服藥5小時後尿酸排洩即達到峰值,作用持續可達15~21小時。對于大多數痛風患者,服藥一段時間後,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常會出現“戲劇性的快速下降”,且藥效穩定持久。
而對于病情較重、有明顯痛風石沉積的患者,需要将苯溴馬隆的應用劑量逐漸增大。為了降低血液和組織之間比較大的尿酸濃度梯度、促進痛風石的溶解重吸收,有必要連續用藥1-2年。
風波起
苯溴馬隆是一個應用于痛風治療四十餘年的經典老藥。歐洲風濕病聯盟、英國風濕病學會、中華醫學會内分泌協會等國内外權威學術組織,近年來都曾以發布指南或共識的方式,對該藥的療效和安全性予以肯定。
對于任何藥物,療效永遠與風險并存,“安全”總是相對的,苯溴馬隆也概莫能外。
2014年的最後一天,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了關于“警惕苯溴馬隆肝損害風險”的通報。這很快引起了公衆的廣泛關注。畢竟,痛風發病率如此之高、苯溴馬隆使用又如此之廣,這無法不讓廣大患者産生擔心與疑慮。
如何評價、如何釋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亟待專業人員盡快做出客觀、科學的答複。可在應答的聲音發出和傳播之前,臨床中已經看到不少患者、甚至部分醫生不分青紅皂白盲目停藥的現象。
這樣的快速應對方式,真的最有利于患者健康嗎?
定風波
詳細閱讀CFDA的通報,我們可以了解到,在2004年到2013年十年間,使用苯溴馬隆的患者發生肝損28例,其中還有10例患者同時服用了别嘌醇、吲哚美辛、他汀、來氟米特、尿毒清顆粒、腎石通顆粒等同樣存在 “可能肝損風險”的藥物,換句話說,究竟是哪種藥物導緻的肝損、抑或是否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導緻肝損,目前尚不能肯定。
在CFDA通報的“典型病例”中,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服用苯溴馬隆一個月後,出現乏力、納差、厭油、尿色深黃、肝酶升高等反應,經停藥、保肝治療後,症狀消失、肝功恢複正常。
對于這樣的個案,臨床醫生一點也不陌生,可能導緻類似現象的藥物,并不是少數,不獨為“苯溴馬隆”所特有,更何況,舉國用藥十年間,僅見此數例。
與可能存在、發生率極低的藥物潛在風險相比,拒絕用藥或盲目停藥所導緻的疾病進展威脅顯然要大得多。
收集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及時發出警示通報,這是CFDA的職責所在。對于此類訊息,醫生必須充分重視、客觀分析。實際上,CFDA在發出風險提示的同時也表示:“苯溴馬隆在我國治療痛風或高尿酸血症的獲益仍大于風險。”這實際上也是當下官方權威機構對待本藥的蓋棺之論。
因此,作為負責任的醫生,我們要做的,是學會科學、合理用藥,而不是不假思索、不加甄别的盲目停藥。
苯溴馬隆的用藥原則
原則一: 苯溴馬隆的不良反應包括少見的胃腸不适、腹瀉、皮疹等,以及罕見的肝功能損害。用藥前必須選擇合适人群,存在中、重度肝功能損害、腎小球濾過濾低于20ml/min、腎結石患者、以及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痛風急性發作期應慎用。
原則二: 使用苯溴馬隆後,更多的尿酸會通過尿液排出,尿液中的尿酸濃度明顯升高,因此在用藥過程中必須大量飲水(全天不少于2升),并酌情堿化尿液,将尿液PH應調節在6.2-6.8之間,以避免尿酸結晶沉積,誘發泌尿系統結石,對已存在泌尿系統狹窄、梗阻、結石的患者則不宜使用。
原則三: 苯溴馬隆應從低劑量起始,逐步加量,并定期複查肝功能,同時避免與其它可以加重肝髒負擔的藥物合用,用藥過程中如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全身倦怠感、腹痛、腹瀉、發熱、尿濃染、眼球結膜黃染等,應及時就診,必要時檢查肝功能并進行相應治療。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移動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很難不被裹挾于高速傳播的信息洪流之中,這對我們提取、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當風聲雨聲聲聲入耳時,我們更不能拘泥、受制于那些“穿林打葉聲”,透過現象了解真相後,便不難“吟嘯且徐行”。
就拿這次苯溴馬隆的風波為例,我們需要做的,是認真學習藥物知識、總結歸納用藥經驗、科學規避藥物風險。做到在藥物療效和風險之中,遊刃有餘、長袖善舞,這才稱得上是合格的醫生。
(本文已授權丁香園首發于「用藥助手」)
原創醫學科普,歡迎關注:
微信公衆平台Drzhangzheng
新浪微博 @内分泌張真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