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經營邏輯

經營邏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9:54:12

經營的認知

經營的理解

根據日常的經驗,經營通常被人們理解為“銷售”,并且這個定義被很多人不斷地強化,結果“經營工作”就不自覺地被人們定義為“銷售的工作”。事實并非如此,通常人們說一個人有沒有經營能力,往往可以理解為這個人有沒有賺錢的能力。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保證企業創造效益,簡單地講,經營某種程度上就等于“賺錢”,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圖示轉化來理解一下經營。

經營=賺錢

  1. 賺錢=收入–支出
  2. 收入最大化=單價高×數量多
  • 最會做=功能強大×性能穩定×外觀宜人
  • 最會賣=品牌強勢×渠道優良×推廣恰當
  • 品種多=客戶多×品類多
  • 批量大=客戶大×标準化
  1. 支出最小化=成本低+費用低
  2. 成本低=材料價低+人工費用低+制造費用低
  • 材料價低,包括減少材料、新替材料、降低損耗、壓低價格等。
  • 人工價低,包括減少人員、降低薪酬、提升工效、加班加點等。
  • 制造費用低,包括:①制造費用低:不閑置廠房、産能提升、廠房房租、造價低等。②設備價格低:設備保養好、訂單飽和、設備進價低等。③減少生産損耗等。
  1. 費用低=銷售費用低+管理費用低+财務費用低
  • 銷售費用低,包括人員工資低、差旅費用少、運輸費用少、工資提成少、宣傳費用少等。
  • 管理費用低,包括提升管理能力和效率、壓低費用等。
  • 财務費用低,包括加速周轉率、減少庫存量、減少稅費等。

上面是一種對經營工作比較通俗的理解,那麼到底何為經營呢?

經營的定義

亨利·法約爾早在100年前就已闡明,企業經營就是圍繞企業目标進行的一切技術活動(生産、制造、加工)、商業活動(采購、銷售、加工)、财務活動(籌集和管理資本)、安全活動(員工、顧客和财産保護)、會計活動(清理财産、資産負債表、成本、統計等)和管理活動(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總稱。

現代意義上的企業經營實際上就是指企業以市場為對象,以商業生産與服務和商品交換為手段,為了實現“創造顧客,實現盈利”這唯一的目的所進行的業務方式定位,戰略目标确定,組織體系理順,運用生産、營銷、人事行政、财務和供應鍊等功能,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管理手段使企業的投資、生産、服務、技術和銷售等經濟活動與企業的外部環境保持動态均衡的一系列有組織的活動總稱。

  • 經營的唯一目的:創造顧客,實現盈利
  • 經營是一個經濟系統
  • 經營是向外看的
  • 經營是企業必須考慮發揮自身的特長和優勢,規避自己的不足和劣勢
  • 經營的基本要素包括經營者、經營對象、經營
  • 經營的核心是商業模式
  • 根據泰莫斯的定義,商業模式是指一個完整的産品、服務和信息流體系,包括每一個參與者及其在體系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個參與者的潛在利益及相應的收益來源和方式。
  • 保證經營長期成功的關鍵:管理和人才培養與團隊打造

經營能力

企業的經營能力一般有以下8種,即決策選擇能力、業務能力、整合能力、系統建設能力、管理能力、監督能力、創新能力、改善能力。

經營和管理的關系

本書重點讨論的是所謂企業“經營的邏輯”思路、結構框架,更重要的是将其具體化為維持企業良好運行、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所必須遵循的一整套科學化、系統化、規範化的日常管理操作體系。因此,本書中仍将“管理”界定在傳統的範疇,強調其“計劃-執行-處理”這一基本模式。

基于上述“經營”、“管理”的概念界定,筆者認為,經營從本質上說就是“賺錢”的過程,歸根結底,如果不會經營或不會“賺錢”,那麼這個企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如何持久、長遠地“賺錢”就需要管理了。換句話說,經營就是選擇正确的事做,管理就是把事情做正确。從這個角度理解,對企業而言,經營是第一位的,管理是其次的。

管理實際上是由經營決定的,經營中包含管理。隻不過,經營強調“外向性”,追求從企業外部獲取資源和建立影響;管理強調“内向性”,強調對内部資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經營追求的是效益,要資源,要賺錢,是企業的賺錢能力的體現;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節流,要控制成本。經營是擴張性的,要積極進取,抓住機會,膽子要大;管理是收斂性的,要謹慎穩妥,要評估和控制風險。

經營和管理的區别

經營和管理是屬于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它們之間的區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内容不同。經營包含了管理。
  2. 本質不同。經營是“以人為本”,管理是“以事為本”。
  3. 重要性不同。經營決定企業生死,管理決定企業經營好壞。
  4. 目的不同。經營的目的是提高效益,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效率。
  5. 範疇不同。經營屬于商品經濟範疇,管理屬于人類共同勞動的範疇。
  6. 形态不同。經營多屬于實體形态,管理多屬于非實體形态。
  7. 趨向不同。經營是面向市場、外向的;管理是組織協調、内向的。
  8. 關注點不同。經營更關注未來和變化,力求如何提高效益;管理注重現在和當下,力求将當下的工作做得合理高效。
  9. 思維方式不同。經營是系統、整體和全局思維,管理是模塊、局部和線型思維。

經營和管理的聯系

在企業活動中,經營與管理雖然有所區别但又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是密不可分的。經營與管理必須共生共存,在相互矛盾中尋求相互統一。經營是龍頭,管理是基礎,管理必須為經營服務。

經營邏輯的認知

什麼是經營的邏輯

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設立夢想并進行前景預測,進而找到持續賺錢的思路,将其落地經營産生業績,最後為保證業績長期穩定的獲得和企業的不斷發展,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日常管理及保障體系的科學的、理性的、系統的企業經營管理的解決思路,這就是企業經營的邏輯。

商業模式:企業精益經營的核心

何謂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是一種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關系的工具,用以闡明某個特定實體的商業邏輯。

何謂商業

“商業”源于原始社會以物易物交換的開起,它的本質是交換,而且是基于人們對價值認識的等價交換。

何謂模式

模式,指事物之間隐藏的規律關系,這些事物不一定必然是看得見的東西,也可以是數字、抽象的關系,甚至是思維的方式。模式強調的是形式上的規律,而非實質上的規律,前人積累的經驗的抽象和升華。

“模式”主要有三層含義和特征:一是内在性,即模式是一個事物内在本質的展現;二是外在性,即模式有許多外在的表現形式;三是可借鑒性,即模式可以供人們借鑒和學習。

商業模式的理解

商業模式是利益相關者以“創造顧客”為目的,系統化、邏輯化、結構化盈利思路的一種商業化整合,是一種持續賺錢思路的模塊化梳理,也是一種動态合約的交易結構。

亞曆山大·奧斯特瓦德和伊夫·皮尼厄所著的《商業模式新生代》一書中指出,商業模式的組成結構包含九個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間有其内在的邏輯關系:

經營邏輯(經營的邏輯)1

商業模式模型圖

商業模式核心九要素缺一不可,九要素中的經營結構是基礎,核心競争力是手段,實現客戶價值是主觀目的,持續盈利是客觀結果。

  • 行業競争環境深入分析(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
  • 五力分别是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潛在競争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内競争者現在的競争能力。

商業模式進一步解讀

商業模式從本質來看就是一種持續賺錢的思路邏輯,最終保證商業模式執行下去的還要靠經營模式。為此,筆者試着結合商業模式的九個要素以及“魏朱商業模式模型”從下面七個方面,即目标客戶、價值主張、價值網絡、核心資源能力、盈利模式、經營模式、企業價值來對商業模式進一步理解:

經營邏輯(經營的邏輯)2

商業模式結構示意圖

經營邏輯(經營的邏輯)3

商業模式模型圖

這個過程對于所有企業機構來說都是相同的嗎?或者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嗎?當然,商業環境随時都在變化,任何的模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企業商業模式的本質内涵都基本體現在這個過程當中。

商業模式的落地保障:經營模式

所謂經營模式,它是企業為保證在内外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确立的企業經營宗旨和戰略目标的實現,所采取的有别于他人的具有自身核心競争優勢的運營方式方法的總稱,即圍繞企業的戰略目标在企業内為使生産、銷售、研發、采供、财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各種業務能按經營目的順利地執行、有效地調整而進行的系列管理和運營,以最終實現企業盈利的活動方法,其中包括企業為實現戰略目标所進行的包括業務系統和核心業務流程設計、組織體系建設、功能體系建設、企業文化塑造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一個完整的經營模式表述包括七個要素,即戰略目标、核心業務流程、組織體系、功能體系、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和企業業績。

經營邏輯(經營的邏輯)4

經營模式模型圖

經營模式的構建

說商業模式設計的目的是企業戰略目标的制定。當企業制訂了戰略目标,明确了自己的發展戰略、業務戰略和職能戰略後,下面就涉及戰略方案的實施問題了,而經營模式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戰略的實施部分,是企業願景、使命、價值觀、商業模式及戰略目标真正落地的保障,也是企業競争力的真正重要體現。

經營邏輯(經營的邏輯)5

企業戰略金字塔

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實際上就是對企業的管理方法進行思路性的、框架性的、體系性的、高度概括的、可複制的系統集成,是關于企業每天怎麼做事、工作怎麼安排、事情怎麼落實執行下去,如何保證客戶消費後還有黏性、生意持續好下去、員工不掉隊還能積極主動地工作的一套體系。它是一套企業日常如何具體運營管理的體系化的、可複制的方法的集成。

管理有其藝術性的一面,但更有其科學的一面,否則就不會稱為“管理學”。本書提出的一套管理模式正是管理的科學性的具體體現,其本質是将日常管理的複雜性模塊化、簡單化,所以又稱為“精益管理模式”。

從管理學理論角度來講,本書提出的“精益管理模式”也就是管理基本職能具體運用的過程,即“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過程,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的過程。根據一般企業實際經營狀況,最終将其概括總結為“計劃-執行-處理”這三大塊的運營方式方法,再将其具體化為“十大步”,“三大塊十大步”系統化的整合就稱為企業“日常精益管理模式”

經營邏輯(經營的邏輯)6

管理模式模型圖

企業實施精益管理模式必須遵守的五大原則

  1. 聚焦最關鍵目标
  2. 建立目标分解并關注經濟性指标的原則
  3. 堅持PK競争性指标可視化記分原則
  4. 紀律執行問責制原則
  5. 堅持持續改善系統處理原則

影響我們日常管理執行力的核心因素就是專注、引領、激情和責任。真正的挑戰在于,我們的管理者們需要日常不斷帶領大家踐行這些原則,尤其是在日常瑣事纏身的時候。

保障模式

企業精益經營體系中的所謂“保障模式”就是指企業為确保制定的商業模式、經營模式、管理模式、戰略目标、崗位職責、規章制度、流程、标準和規範等能夠高效執行所必須提供的企業内部最基礎的一系列管理活動的總稱,包括基礎準備活動、現場環境管理、操作标準建立、培訓訓練活動展開以及檢查督辦控制手段的運用等,目的就是讓企業建立的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能長期地、認真地、不折不扣地執行下去,讓企業持續盈利與健康發展。精益經營體系的“保障模式”包括五大模塊,即基礎模塊、環境模塊、标準模塊、訓練模塊以及督導模塊。保障模式的最基礎部分是基礎模塊和環境模塊,核心部分是标準模塊、訓練模塊和督導模塊。

保障模式中的五大模塊,主要是從經營模式的體系框架中單獨抽出來,在企業經營活動中予以強化,因為基礎模塊和環境模塊是企業活動開展的最基礎部分,标準模塊是企業進行精益經營、員工進行精益業務操作的基本條件,而訓練模塊和督導模塊是進行人才複制和标準執行保障的基本前提,也是進行精益經營的基礎保障。

經營邏輯(經營的邏輯)7

保障模式與其他模式關系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