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閨蜜家中有個六個月大的寶寶,閨蜜對寶寶實在是又愛又恨。雖然寶寶長得可愛,但因為還尚未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通常都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适,因此閨蜜和朋友們吐槽在寶寶哭鬧時覺得很煩。
聽完閨蜜的抱怨之後,朋友們告訴閨蜜,其實可以透過寶寶的肢體語言,去了解寶寶所想表達的意思,例如寶寶喜歡睜大雙眼與父母對視,代表寶寶想得到父母的關懷等等。閨蜜聽完之後,開始觀察寶寶的肢體語言,這讓她覺得原來寶寶的肢體語言也代表很多不同的意義實在有趣極了。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表示,一場完整的交流肢體語言占70%,而語言隻占了30%。因此,寶寶還沒有足夠能力可以傳達自身想表達的訊息時,隻使能靠着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想法。
但對于父母來說,要透過肢體語言來了解寶寶的意思其實是很困難的,尤其對新手爸媽來說,難度更為增加。因此,現在就讓我們來告訴你,寶寶的肢體語言代表的意思。
1. 睜大雙眼與父母對視
如果寶寶一直睜大雙眼,盯着父母看的話,則代表他們想要吸引父母的關注,引起父母的關懷。因此,若是發現寶寶一直盯着自己看的話,别忘了一定要給予适當的回應,例如摸摸寶寶的臉,或牽牽寶寶的手,讓寶寶們覺得,我們是有接受到他們所想表達的意思。
2. 咬人、拉扯頭發
有很多寶寶會有咬人或是拉扯父母頭發的習慣,但多數父母都覺得這是一個讓人很煩惱的壞習慣。兒童發展的分期内有一期為口腔期,他們會藉由咬東西或者是吸吮奶嘴等方式得到開心的感覺,因此寶寶也會覺得這樣的行為父母會開心。所以當父母遇到寶寶有這樣的行為時,不要大聲的斥責他們,畢竟這是寶寶在表達對父母愛意的方法之一。
3. 模仿父母的動作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但這樣的行為是有所意義的,寶寶若樂意模仿父母,代表寶寶是完全相信你的舉動,因此想要參與你的生活。寶寶相信父母對他們是好的,所以信任父母,相信父母,所以選擇模仿父母的動作,但若寶寶因為模仿而讓自己受傷的話,父母千萬别大聲斥責,應該理性的告訴寶寶,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寶寶也會透過父母的面部表情、語氣來發現父母現在的情緒為何。
4. 緊握拳頭
有些父母會觀察到,寶寶長有緊握拳頭的動作出現,但這不代表寶寶有暴力傾向。主要是因為寶寶在做規律的運動,也可能是寶寶目前正處于饑餓或感到壓力時的行為,也有些寶寶在解便的時候,因為要出力,也會透過緊握拳頭來幫助自己解便。因此,若發現寶寶有這樣的行為時,可先觀察寶寶是否有解便,或是讓寶寶喝奶,寶寶吃飽喝足後,就會松開拳頭了。
5. 踢腿
有很多寶寶會有踢腿的情形,父母都會誤以為是腿部不适,或是寶寶情緒躁動不安,但其實這是寶寶表達開心時候的方式。大部分的寶寶在快樂的時候,都會使用踢腿來表達他們的情緒,因此若父母發現寶寶一直踢腿,且沒有哭鬧,反而笑的很開心的時候,這代表他們内心是相當快樂、愉悅的。
運用肢體語言與寶寶溝通1. 點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運用肢體語言與孩子進行溝通。像是寶寶因為好奇心驅使,會想要探索環境時,他們會邊在探索的過程中,觀察父母的表情,若是此時父母像寶寶微笑且點頭,寶寶則會認為父母同意這行為,寶寶就會更加勇敢的探索這世界。因此,對于寶寶來說,父母點頭這行為傳遞的訊息是相當正面的。
2. 拉手
有些寶寶并不知道打人的行為是不好的,他們也尚未懂得自己的行為叫做打人,隻認為大家都在跟他玩,所以用這樣的行為來回應大家。此時,父母千萬别大聲斥責孩子,因為會讓孩子感到有所害怕及有羞愧感。因孩子們還不知道什麼的行為是正确的,大聲斥責隻會讓孩子覺得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罵。因此,父母若發現孩子有打人的行為時,可以用手輕拉孩子的手,讓孩子的動作停下來,并理性的告訴他這行為是錯誤的,也可示範輕摸對方,讓孩子了解,輕摸是可以被接受的行為。
3. 擁抱
擁抱是一個非常好的肢體語言,當寶寶感到不安、恐懼、害怕時,給予寶寶一個擁抱,都會讓他們感到十分的溫暖。因此,适時的給予擁抱,是可以溫暖寶寶的心情的。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大了一點時,我們可以選擇用蹲下來的方式來擁抱孩子,因為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我們是平等的,傳遞的不單單隻是關愛,還是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1. 寶寶有話說
在寶寶還沒學會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肢體語言則代表他們的想法及情緒。像是有些寶寶會藉由單手拍胸,來表達自己對于這事情感到害怕,或者是撫摸父母的嘴巴或臉,表達自己想要父母親親他們。因此,對于寶寶來說,肢體語言是他們向外界傳達自己感受的一種方法。
2. 寶寶的生理需求
有許多寶寶會透過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想要上廁所、肚子餓等生理需求。像是會透過摸肚子、雙手緊握等方式來告訴父母,我肚子餓了,想要喝奶。
再大一點的孩子則會有抓着褲子或尿布來告訴父母,我想上廁所。其實這樣的肢體語言都是他們在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且這些生理需求都是必須被解決的。因此,父母可以多觀察寶寶的肢體動作,來了解他們目前想表達的意思。
3. 寶寶身體不适
寶寶因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因此容易感冒或是有身體不适的情形,且隻要寶寶有一點不舒服,父母都會特别的着急。像是持續的将背部拱起,可能要注意寶寶是否胃部不适,或是躺久了感到煩躁,此時先将寶寶換個姿勢,觀察是否有改善等等。
因此,父母可以多注意寶寶的一些舉動,來發現寶寶是否有身體不适的狀況産生,才可即時送醫治療。
人與人之間,可以運用語言來達自己的想法及情緒,但寶寶還沒學習語言之前,隻能透過肢體語言及面部表情來告訴父母他們的感受。因此,學會解讀寶寶的肢體語言,對父母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此,當父母發現寶寶的動作不同時,千萬别焦急,先讓自己靜下心觀察幾分鐘,仔細觀察寶寶的動作、表情、語氣等等,讓我們從中去解讀寶寶所想表達的情緒,才可以更加了解寶寶。
各位父母是否也曾仔細觀察過寶寶的肢體語言呢?面對寶寶的肢體語言,解讀上是否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呢?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于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