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000張床位的鄭大一附院,"個頭"并不算大。但當時針跳轉到2014年,7000張床位,年營收75.2億的鄭大一附院,搖身一變成為"宇宙最大醫院"。6年的驚人劇變,并沒有讓鄭大一附院笑傲江湖,反倒引發了業界一波接一波的質疑和诘難。
這其間,交織着小醫院羨慕的"紅眼"和頂級醫院不屑的"白眼"。
筆者曾有兩次頗為有趣的經曆,都和鄭大一附院有關。2014年,由中國醫院協會舉辦的年會分論壇上,來自上海衛生行政部門的某處長點名批評鄭大一附院規模荒謬,定位錯亂。絲毫不顧及端坐在第一排的鄭大一附院院長阚全程的感受。雖然,在主持環節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丁強為了緩解尴尬氣氛,打了個圓場,但論壇還沒結束,阚全程便悄然離席。
另一次是在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成立大會的主論壇上,北京某著名三甲醫院的院長笑稱鄭大一附院讓人羨慕嫉妒恨,但言語之間的冷嘲熱諷,引發了現場笑聲不斷。這次會議的地點恰好選在河南鄭州,但阚全程院長并未出席。
由于該院全國第一的床位數量和大小病兼收的特點,網友還給鄭大一附院起了個名字:"世界最大的鄉鎮衛生院"。
面對非議,鄭大一附院卻很少正面回應業内和媒體的調戲。但身處漩渦的鄭大一附院,并沒有放棄擴張的步伐。2014年3月,位于鄭東新區的東院區開工建設,設計開放3000張床位,計劃2017年3月建成,屆時鄭大一附院的"噸位"将繼續睥睨天下。
關于這家醫院的争議,仍在繼續。但争議歸争議,我們還是有必要清楚地認識這座世界上最大的醫院,以及醫院擴張背後的中國式邏輯。
為什麼會變這麼"大"?
單從下面這張表格,鄭大一附院無疑完成了一個經營上的奇迹:
數據來源:鄭州晚報、醫藥衛生報
收起因為驚吓而張大的嘴巴,有個問題可能誰都會問,就是為什麼會這麼大?
在媒體的報道中,大都認為其成為最大醫院的最直接動力是用戶驅動。蜂擁而至的患者讓鄭大一附院自 2008 年後就進入一種建樓就住滿,住滿就建樓的高速擴張期。健康界通過公開的事實和數據以及媒體報道中,認為以下原因也成就了鄭大一附院的"宇宙最大":
作為人口大省,河南省現有9413萬人,人口數全國排名第三;
河南省新農合保險已有8292萬參合農民。2008年河南省下發了《河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補償方案》。根據新政策,從2008年2月1日起,農民醫療費的報銷上限提高、住院起付線下調、報銷比例上升。參合農民一年報銷的醫療費用封頂線,從原來的1萬元增加至3萬元。
另據當地媒體報道,來鄭大一附院的患者大部分來自縣城和鄉村。基層醫院,在很多人的心裡,并非第一選擇。
除了上述外在原因,醫院内部的原因也促成了奇迹的誕生。2008年,阚全程開始執掌鄭大一附院,這一時間節點正是鄭大一附院規模突進的起點。阚全程新建了多處病房樓,尤其是2012年号稱國内最大最好的病房樓落成,成為該院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媒體對于阚全程本人的報道并不多,百度百科裡面也隻是寥寥幾句。鄭州晚報曾這樣描述阚全程:他是一個心存高遠而低調處事、作風務實且才智出衆的人。在工作中,深谙現代管理之道的阚全程經常以醫學專家所特有的洞察力和創造力,去分析解決問題。
阚全程的經營才能有目共睹,而且絕對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尤其在增加床位方面,醫院可謂做到了極緻。最高峰時加床數量到了4000張床位,達到現有床位的一半還多,走廊是雙排加床,電梯間、樓梯間、洗手台旁邊甚至都有加床。
收了那麼多病人,就得有醫護人員處理。醫院以前每個科室一般為10至20位醫生的編制,現在多将科室分成數個小科室(如消化科室分為消化一、消化二、消化三等),"每個科室通過多收治病人、增加病床而多獲得的收益,将以獎金的形式按比例返還給科室的醫生。
多勞多得,在這裡似乎是最透徹的體現。鄭大一附院的普通員工收入讓人豔羨,雖然沒有确切的數據證實,但網傳護士工資都一兩萬,在二線城市,這樣的工資收入着實亮眼。用真金白銀激勵下的醫護人員,像上足了的發條,不眠不休。于是成就了無節假日醫院、手術全天開放,職工每天加班到晚上11點都是家常便飯。
一個精明的醫院管理者、一個人口大省、一份正當其時的新農合政策,積貧積弱的基層醫療環境。順應形勢,需求驅動,真金白銀激勵員工,超級巨無霸醫院就是這樣誕生的!
大手筆聚攏人才
阚全程組閣的領導班子給人最大的感覺是"專家治院",院長、黨委書記、紀委書記和四位副院長,均在醫學科學上造詣頗深,在全國、全省學會都有學術任職。
目前該院在職職工7405人,醫療衛生技術人員6718人(醫生221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44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723人、碩士1479人;有院士1人、特聘院士8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1人、國家傑青1人。目前,醫院有在省以上學術團體擔任常委以上職務150餘人。其中中華醫學會專業分會主任委員2人、候任主任委員2人,副主任委員3人,常委職務11人。
值得鄭大一附院的人驕傲的是,全省醫院的1500名博士,鄭大一附院占據半壁江山。2014年11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勝利教授正式入職鄭大一附院,也是河南醫界引進的首位全職院士。
在吸引人才上,鄭大一附院越來越大方。針對頂尖科研人才,鄭大一附院将為其提供科研啟動經費1000萬,每年再給予200萬研究經費,配備工作室和工作助手。此外,除了享受同級正式職工的工資、獎金等福利外,每年還可獲得100萬崗位津貼,120平住房,工作滿10年後産權歸個人。高級臨床技術人才引進方面,醫院提供的是科研啟動經費500萬,除正常工資獎金外每年100萬崗位津貼,及120平住房,工作滿10年後産權歸個人。
2012年,該院科技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指出:5年内預計投入1億元資金,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競争實力;對重點學科投入2000萬元建設費用,使學科帶頭人和科技骨幹都能到國内外進修學習”;每年設置500萬元專項基金,用于‘名醫名師培養工程’人才儲備庫入庫人員的培養、科研、宣傳等工作;每年拿出100萬元對在科研工作上有突出貢獻的導師和研究生進行獎勵。
面向全國廣招賢才,每個通知來面試的求職學生都報銷往返交通費,并提供數百元補助。
在某網站的招聘論壇裡有人透露:鄭大一附院心内科招一人,結果去了兩個協和博士,兩個北大博士;藥學部招3個,報名52個……
人才的聚集讓醫院的學科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5年5月國家醫療數據中心發布的 “中國最佳臨床學科排行榜”上,鄭大一附院15個學科入圍,學科總數位列全國第三。2014年度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上,鄭大一附院位列34名,進入50強。2014複旦大學中國最佳醫院綜合排行榜上,該院位列綜合排行榜85名。
用硬件增加底氣
能掙會花的鄭大一附院,在硬件設備的投入上敢下血本。醫院斥資近2億元打造的CT(世界先進影像診斷技術)、MRI(世界先進術中核磁共振)、DSA等複合手術室,堪稱中國醫療行業内的“大手筆”。專家認為這一體系可為患者提供微創、甚至無創的手術治療服務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誤診率。
2007年,該院斥資500萬元建成了國内一流的現代化臨床醫學技能訓練中心。
2009年,該院投入4800萬元建成了實驗中心,即河南省臨床醫學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2012年,國内最大最先進的新病房樓建成。總建築面積達12萬餘平方米,地下3層、地上28層,有進口高速電梯24部,開放床位2848張,49個病區,66間手術室以及CT、MRI、B超等檢查科室,号稱目前國内最大、最先進的智能化綜合性病房大樓。
2014年,鄭大一附院又投入使用了世界最先進的微創外科手術系統—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用于肝膽、泌尿、乳腺外科等衆多手術科室。僅彩超就達138台,各種手術室99間,
鄭大一附院至今已投入3.2億元推進信息化進程,院内實現了HIS、EMRS、PACS、LIS、移動醫療的全面應用,改造、新建了99間數字化手術室,全部實現了醫院内部病理、心電、影像、移動查房、手術錄播(直播)等功能與手術室的互聯互通。
讓争議先飛一會
在現有的醫院管理評價标準之下,鄭大一附院交出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在臨床學科排行榜的排名也證實了其臨床實力。但是,業内對于阚全程的評價卻判若雲泥,最集中的争議可能在于,鄭大一附院作為大學附屬醫院,盲目擴張,定位不清,搶了基層醫院的活,同時也與國家分級診療的政策路線背道而馳。
鄭大一附院制定的階段性目标是:力争2018年醫院整體排名進入全國前20名,2020年進入全國前10名。我們有理由相信,鄭大一附院以好幾個三甲醫院的體量和其他醫院拼學術絕對會有勝算,但這種“人海”戰術未免會讓人覺得勝之不武。
不難看出,鄭大一附院非但沒有縮減規模的内在欲望,反而因為規模效應帶來的甜頭,令其擴張的沖動從未停歇。鄭大一附院再度擴張的邏輯似乎也很明顯,用規模産生的巨額收入,引進人才和設備,發展學科和技術,朝着又大又強的方向發展。看上去,有那麼點中國特色的意思,但是這種發展邏輯,是否能夠保證醫院的醫療質量,以及促進河南省醫療資源的合理分布,進而推進河南省醫療事業的整體發展,都是巨大的疑問。這個疑問不僅留給鄭大一附院,同時留給河南省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
種種疑問,暫時無解。7月18日參考消息刊登了路透社對其進行的報道,路透社稱該院拒絕接受采訪。
且讓争議繼續争議,讓現實來回答這一切。
(未完待續,歡迎來稿讨論。)
掃一掃,下載健康界APP& 關注健康界微信公衆号,醫療圈一切熱點新聞盡在您的“掌”握!
(注:轉載時請保留此部分内容轉載協議)
本文系健康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