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緻知并非是王陽明的首創。格物緻知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一個古老的思想。它來自與儒家的經典著作《大學》。《大學》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原則和八大晉身修德的八個方面,這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修身做人之道。大學中說: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緻的意思是說,大人之學的法門,在于彰顯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斷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為終身追求。這是儒家要求做人的三大秘訣。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的追求。從儒家孟子的思想來說,這個心就是人的良知良能和良心,是先天地存在于我們的靈魂深處的。知道了自己的内心,還要用行動去實踐去實現自己的内心。王陽明是非常崇拜這種學說的,這也是王陽明的緻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的理論來源。
關于親民,朱熹認為是新民,就是每天更新自己,完善自己,做一個在靈魂上每天都有新的進步的人。就是古人所說的那樣,苟日新,日日新。每天給自己的心靈洗個澡,給自己的心靈照照鏡子,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完善自己。這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
止于至善,說的是人的最高理想。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為至善至美的聖人,這是我們的終極價值所在。
在三綱領之外,《大學》繼續提出了修煉人生的八個路線圖。這八個路線圖是:"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分别代表了我們人道德修養的八種途徑和路線。其中,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簡單,比較容易懂,而格物緻知四個字,曆來的儒家學說的解釋語焉不詳,這也給了我們新的闡發空間。
宋朝大儒朱熹最牛逼的地方,是在于他編寫了一套教科書,在宋元明清時代,這一套教科書成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态,是必考科目,朱熹的教科書就相當于學習大綱,你要想考得好,就必須按照朱熹的說法來。朱熹對格物緻知的解釋,代表了我們一般人的理解: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規律,隻有懂得了事物的大道,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緻知是要學習這些事物的規律,從而轉化成自己的見解、思想,并能夠将你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運用的自己的生活中去。從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角度來說,格物就是認識論,緻知就是實踐論,就是要學習并且實踐。
王陽明用生命诠釋了朱熹的格物緻知是要死人的!
王陽明早年崇奉儒家學說,再加上明朝将朱熹的教科書作為官方指定用書,所以王陽明對朱熹的學說深信不疑。既然朱熹說要格物緻知,那就意味着,我隻要格物,對着一件事物看,深入研究,那肯定就能開悟,就能學到知識,就能達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哪想到,王陽明按照朱熹的說法,狠狠地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也沒能格出什麼花來,反倒是差點把自己的小命給格掉。王陽明恍然大悟,原來,每件事物的規律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是河水泛起的每一片波浪,你永遠無法掌握所有的事物的規律。在這個時候,王陽明開始反思,大千世界光怪陸離的事物中,天的規律到底在哪裡?原來,規律不在物身上,而在人的心中。所以,格物的物,不是物本身,而是在自己的内心。那一刻,王陽明想起南宋大哲學家陸九淵的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原來,心外無物啊!世界就存在與自己的内心深處。你尋找大千世界的規律,你隻要到自己的内心去找好了。因為造物主早已為我們準備了一顆善心,這個善心,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而王陽明在孟子哲學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說,光有良知和良能是不夠的,你看這世界上的人,有但行好事不問前程的好人,也有作惡多端的壞人,如果說良知是人的本性,為什麼人有善惡之别?那是因為,有的人把知和行分開了。你知道了自己的良心,你按照道德律令去做,你就是好人,反之,你不知道自己的良心,或者知道了自己的良心,而聽不到自己内心的聲音,違反了道德律令,那就是壞人。所以做人最為緊要的是,知道了還要去做。
所以,這一點,王陽明的格物緻知和朱熹的格物緻知是不一樣的。朱熹的格物緻知要求人們勤學苦練,至于能不能成功地格物緻知,這個就不知道了,你不成功,那肯定是你不夠努力。而王陽明的格物緻知則是比較簡便易行的,你不要去格物了,你隻要返回你自己的内心,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然後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做,就行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熹的格物緻知相當于禅宗的中的北派,強調苦修,而王陽明的格物緻知,相當于禅宗中的南派,強調頓悟,你用心參禅,也許有一天将會獲得大頓悟和大自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陽明的思想,也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響。
我們看一段王陽明論述格物緻知的原文,或許能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什麼是心學理論下的格物緻知:
端正事業物境,達緻自心良知本體。""緻知"雲者,非若後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緻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良知明覺者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緻知不是朱熹他們所說的獲得知識,而是找到自己的良知。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
這段話是說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格,王陽明認為,這裡的格,不僅有認識、探究的意思,更為重要的是,格就是端正自己的内心的意思。所以,王陽明提出了自己心學上的最為著名的四句教,你理解了這四句話,就懂了什麼是格物緻知,就懂了王陽明的心學,就懂了做人的終極大道。
這四句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說的很清楚,格物就是為善去惡,緻知是什麼,是知道自己的良知,知道了自己的良知,就懂得了什麼是善惡!這就是格物緻知的真正含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