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5年,這天夜晚,窗外寒風呼嘯,雪已經下了一整夜,屋子裡面的燭火搖晃,陶淵明,拿起酒杯,一整杯酒下肚,他站起身來到窗前,望着窗外的雪色,他的内心已經做了一個決定,官場浮沉幾十年,該有個了解了,從今天開始,他要放下一切,徹底的做回内心的自己;他拿出紙筆,這是他最後一次寫辭職信,揮揮灑灑,一篇《歸去來兮辭》便已問世,“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提起陶淵明,大家肯定都了解,都知道他是一個田園詩人,多多少少也能背誦兩首他的田園詩,就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千古名句,但是,陶淵明的歸隐之路其實很漫長,他先後做官,辭官四次之後才最終決定徹底告别官場的是非,正式過起他田間地頭的歸隐生活;其實想想這樣才符合常理,畢竟生在社會中,想要徹底的做一個隐士,并沒有那麼容易,總歸要經過社會的敲打之後,最終才會選擇埋藏在心底最深的那條路,而且,他每次辭官,都會寫上一封辭職信,也不管上司同意不同意,卷起鋪蓋立刻就走人,這段曆史挺有意思的,今天借這個文章,分享給大家;
陶淵明的歸隐之路上,有兩個人對他影響很深,一個是他的曾祖父陶侃,另外一個就是他的外公孟嘉,這兩個人的關系特有意思,孟嘉娶了陶侃的第十個女兒,孟嘉也就成了陶侃的女婿,然後孟嘉的女兒應該就是陶侃的外孫女,又嫁給了陶侃的孫子,陶逸,陶逸生下了陶淵明,這樣排下來,孟嘉不僅僅是陶淵明的外公,還是他的姑爺爺,應該是這樣;
陶侃搬磚
我們首先說他的曾祖父陶侃,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從一個窮酸小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朝廷的命官,在曆史比較出名的就是陶侃搬磚的故事,講的就是陶侃在廣州做刺史的時候,他總是在自己的書房外面放上一百塊磚,每天晚上就會把這些磚搬回到屋子裡面,而到了第二天早晨,再從屋子裡搬出來,這樣做呢,就是怕自己貪圖安逸,時刻提醒自己,要為朝廷鞠躬盡瘁,也确實,陶侃立下過不少戰功,平定了蘇峻之亂,而後被封為大司馬、長沙郡公,掌管着八州的軍權,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英雄;
而他的外祖父孟嘉則不然,他的外祖父是一個文人,沒事的時候也愛喝上兩口,對于功名看的很淡薄,是個典型的性情中人,但即使如此,因為他文采斐然,曠達率真,依舊在那個年代,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這兩個至親之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在陶淵明身上體現的很明顯,他一方面總希望能夠像外祖父那樣潇灑不羁,縱情山水,所以他曾經這樣描述自己“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雖然内心總想過一種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但是他又不得不告訴自己,大丈夫行走在天地之間,總要幹一番大事,成就一番事業,最起碼不能辱了曾祖父陶侃的威名;就在這樣的糾結之中,他在官場是進了又出,出了又進,糾結的過着前半生;
第一次入世那一年,陶淵明29歲,他做了江州祭酒,算是一個有些實權的官職,本來呢,他想既然走上了入朝為官這條路,就要轟轟烈烈的幹出一番事業,但是天不遂人願,他的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并不這樣想,這個王凝之呢,不僅僅迂腐才疏,在當時他還信奉上了五鬥米教,遇到事,隻知道燒香拜佛,煉丹畫符,真正的實事是啥也幹不了;雖然這個王凝之不怎麼樣,但是提到他的父親,那可是無人不知了,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這個王凝之就是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這人不咋樣,可提到他的老婆,也比他出名的多,就是因為詠絮而出名的謝道韫,也是一個大才女,她就曾經這樣評價過自己的老公“不意天壤之間,乃有王郎”意思就是,沒想到天地之間,還有像王凝之這樣的人;
話說回來,陶淵明看到自己的上司每天沉迷于丹爐之間,自己想要施展抱負也沒地兒施展,索性,遞上一封辭職信,拍拍屁股走人了,陶淵明,每次辭職都是這樣,辭職信往上一交,也不管上面批準不批準,反正爺是準備走了,誰也攔不住;
陶淵明走了之後,這個王凝之還挺念念不舍,因為手下本來能替他分憂,幫他幹事的人就少,陶淵明這個人又很有才學,所以就想讓陶淵明回來,并且許諾讓他擔任江州主簿,幾乎相當于二把手了,但陶淵明早就厭煩了跟在這個王凝之手下辦事了,任你怎麼說,反正我是不伺候你了;
不過也幸虧陶淵明沒有回去繼續做官,沒過了多長時間,孫恩叛亂,王凝之聽到這個消息,一開始還不相信,一直等到叛軍逼近了,他才相信這是真的,但是呢,他也不組織官兵抵抗,而是踏星步鬥,拜神起乩,說是能夠請來鬼兵來替他抵擋各個要塞,結果鬼兵倒是沒請來,自己倒是做了刀下鬼;
第二次入世回到家幾年之後,陶淵明下面已經有了5個兒子,這中間經曆了,第一任妻子去世,第二任妻子又給他生了4個人兒子,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五個嗷嗷待哺的小家夥張嘴給陶淵明要吃的,沒辦法,現如今哪還顧得上什麼官場風氣好不好啊,解決孩子的溫飽問題才是頭等大事,恰好在這個時候,大将軍恒玄派人來找他了,希望陶淵明能夠出山,為他出謀劃策;陶淵明也顧不得别的了,就答應了恒玄;
當時恒玄呢,打着清君側的名義,要為朝廷鏟除奸臣,正義感十足,陶淵明也很高興,總算碰到個能幹事的人了,但是後來發現,這個事兒,越發展越不對,這個恒玄哪是要清君側啊,他這是要連皇上一塊清了啊,明顯有造反的意思,當陶淵明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感覺到此地不宜久留,趕快撤,這個時候呢,家裡也傳來了噩耗,陶淵明的母親去世,陶淵明立刻寫了一封辭職信,遞上去,就趕回家奔喪了,從此一去不回頭;
第三次入世在家丁憂三年之後,陶淵明這一次很主動的投奔了恒玄的對頭,劉裕,同樣也是做幕僚的官職,有人說這一次陶淵明還是因為生活所迫,也有人說,這一次陶淵明的内心已經有了一種壯志未酬的心理了,此時,陶淵明已經将近四十歲,但依舊沒有什麼功名,内心急躁,感覺自己愧對了自己的曾祖;
到了劉裕的帳下,關系處久了之後,他再次發現這個劉裕,内心也一直有着謀反的念頭,在東晉末年那個時期,這種事情屢見不鮮,陶淵明就想着離開劉裕,恰好有個機會轉到了建威将軍劉敬宣的手下,但是這次依舊沒幹多久,他的上司劉敬宣率先辭職不幹了,沒辦法,陶淵明也隻能跟着辭了,領導都沒了,還幹什麼,其實很多人說,此時的陶淵明已經開始極度的向往田園生活了,他在這段時間寫了很多關于自然風景的詩歌;
第四次入世最後一次做官,便是大家比較熟知的,彭澤縣令,這一次決定入世做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底掏空了,為了家庭生計考慮,不得已要出來賺錢,這次在叔叔陶夔kui的引薦之下,陶淵明做了彭澤縣令;
這個官,雖然小,但是讓陶淵明很滿意,此時他已經放下了心裡的遠大志向,做一個縣官已經讓他很滿意,總結下來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自己作為一方天地的主事,也有一定的話語權,而且當時的縣令,待遇是很優厚的,足足分給他有一百畝公田,雖然條件如此好,陶淵明在這個職位上依舊沒有待多長時間;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家熟知的,不為五鬥米折腰,在《陶淵明傳》中就有記錄,“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即日解绶去職,賦《歸去來》”這個事情呢,主要就是因為這個督郵,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兇狠貪婪之人,讓陶淵明穿上好衣服,備上禮物恭迎他的到來,陶淵明做不到;官場的這種風氣是骨子裡就驕傲的他沒有辦法忍受的,在這個時間段,自己的妹妹去世的噩耗傳來,促使陶淵明下定了決心,徹底告别官場,永不入世,出世做一位隐士,做一位田園之人,才是他的最終選擇;
不過也确實,東晉那個時期,整個王朝都已經風雨飄搖,在這種朝代的末期,各種奇怪的人奇怪的事,什麼叛亂,篡權等等事情絕對是屢見不鮮的事情,在朝為官的人都求一個安穩,稍微不注意,可能就有性命之憂;
而陶淵明決定出世入田園,說不上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但是就像我們前面經常提到的,既然不做官了,陶淵明又如何讨生計呢?畢竟家裡面還有五個嗷嗷待哺的兒子啊,這個我們下篇文章再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