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01:00:40

關注@職探啊哈 和啊哈一起探索職場,快樂工作。

現實的生活是如此的殘酷無情,不留一點時間,讓我們去做該做的事情。

——艾米麗·迪金森,美國詩人

1

《少年的你》能口碑票房雙豐收,離不開主創人員的辛苦付出,也離不開演員的認真摸索。随着《少年的你》上映,“周冬雨 演技”上了熱搜。

很多網友感歎:“周冬雨變了。”《山楂樹之戀》“靜秋”的青澀少女形象光環對周冬雨影響很大,尤其接着演了《宮鎖沉香》、《同桌的你》都是單純文靜類的形象,以至于讓很多觀衆形成偏見,認為她根本不會演,隻是本色出席。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從山楂樹之戀到少年的你)1

在啊哈看來,她是一路被質疑,一路在成長。為了突破以往溫順、清純、乖巧的銀幕形象,她主動申請參演《心花路放》挑戰殺馬特,甚至加戲脫衣。《七月與安生》片方找到她的時候,原本希望她演的是含蓄内斂的七月。但周冬雨和她的團隊堅持,要麼演放浪不羁、癫狂而自我又善良溫暖的社會邊緣人物李安生,要麼就放棄。

周冬雨是一個非常有天賦、非常好的演員,第一次演諜戰劇《麻雀》,對她也是一個嘗試,她的表演是有力量的,内心是有張力的,她的職業生命力肯定是會比較長久的。

——導演 金琛

她太想擺脫那個乖巧單純的自己了,所以一路争取突破。從《山楂樹之戀》到《心花路放》,再到《七月與安生》、《麻雀》,此刻正火的《少年的你》。身為女演員,周冬雨為了更貼近陳念角色,不惜剃了頭,戴了長達半年的假發。

心中有目标,堅持向前跑,全世界為你讓路。渴望改變單一形象,渴望能不露痕迹地駕馭角色,是周冬雨的目标,也是她一路努力的内在驅動力。

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中提出,人有三種驅動力:①來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驅動;②來自外在動力,即獎罰并存的蘿蔔加大棒模式;③來自内在的動力,内心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我們平時說的内在驅動力,就是說的第三種。這種驅動力才是真正能激勵和調動積極性的方法,這種驅動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找到内在驅動力人都有一股勁,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他們能主導自己的人生。

“那些不需要别人催促,就主動去做事,并且從不半途而廢的人,是一定會成功的!因為這種人懂得要求自己多努力一點多付出一點,比别人預期的還要多。”

——美國鋼鐵大王 卡耐基

2

生物性驅動力是人類和其他動物飲食以止餓、飲水以解渴等生理欲望。我們在談影響個人發展的驅動力時,主要談的的是外在驅動力和内在驅動力。這兩種驅動力同時存在,為什麼說内在驅動力才是真正能激勵和調動積極性的呢?我們先來閱讀一則簡短的寓言:

有個老人愛清靜,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過來,說:“我這很冷清,謝謝你們讓這更熱鬧。”說完每人發3顆糖。孩子們很開心,天天來玩。幾天後,每人隻給2顆,再後來給1顆,最後就不給了。孩子們生氣地說:“以後再也不來這給你熱鬧了。”老人清靜了。

這則寓言中,老人的内在驅動力是渴望清靜。他主動舍棄一些利益——“糖果”,最終達到目的——孩子們不再來吵鬧。

小孩玩鬧,一開始是發自内心找樂趣的行為,是兒童天性——愛鬧驅使他們做這件事。後來,老人表面上用獎勵來提高孩子們的玩鬧積極性,孩子們堅持每天過來玩樂,希望能從中獲益得到糖果。老人逐漸減少糖果的這種行為破壞了孩子們對在老人家附近玩鬧的内在積極性,孩子們的期待被打擊,最終放棄了來老人家玩鬧的行為。很明顯,如果沒有老人的幹預,孩子們毫無疑問還會長期在這附近玩樂。

外在驅動力指的是:做出特定行為時環境會帶來的獎勵或者懲罰,也就是寓言中的糖果。在丹尼爾•平克寫的《驅動力》一書中,通過對比128個與獎勵産生的效應有關的實驗進行研究,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有幸的獎勵實際上會對内在激勵因素産生消極影響

阿德勒心理學也提出:被表揚是他人依據他自己的标準判定我們的某種行為“好”還是“壞”,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單純為了得到表揚,那就隻能迎合他人的标準、妨礙自己的自由。自由包括自主選擇工作學習的内容、時間、方法和團隊。

能做出自主選擇的人,多半是知道自己要什麼,激發了内在驅動力的人,他們不管他人是贊賞自己還是貶低自己,也會遵循自身意願,勇往直前。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從山楂樹之戀到少年的你)2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從山楂樹之戀到少年的你)3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從山楂樹之戀到少年的你)4

《風雨哈佛路》的莉絲,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承受着家庭的千瘡百孔,母親酗酒吸毒、患有精神分裂症。在15歲時,母親死于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外公還會來騷擾。貧窮的流浪街頭乞讨,跟一批打架、鬥毆、吸毒的混混在一起。她目睹了毒品給父母帶來的傷害,從來不會為了融入混混的隊伍而吸毒。

莉絲知道隻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她用最真誠的态度感動了高中的校長,争取到了讀書的機會。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她嘗試申請各類獎學金,得知隻有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才能讓她念完大學,于是又努力申請到這份獎學金,成功進入哈佛大學。

莉絲在考哈佛的過程中,有太多機會說放棄,但是她沒有。作業得了A-,她一定堅持要老師說明給A-的原因。這一切都是她知道自己不想要再過颠沛流離的生活,追求改變的信念從内心深處激勵她堅持前行。

3

打開悟空問答、知乎等問答平台,“每天重複着工作,不喜歡,也幹不好,想辭職,又不知道想幹什麼,又能幹什麼,怎麼辦?”“看了很多書,好像也沒有什麼用,怎麼辦?”“報名了線上培訓,上課時還雞血滿滿,但沒幾天,就覺得沒意思了,還有救嗎?”這一類表示迷茫、焦慮的問題數不勝數。

提問的人大多有個假想的理想的自己,在思考自己要怎麼樣才能真正成為那個優秀的自己,也因為此刻跟理想的自己相差甚遠,于是迷茫、焦慮。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從山楂樹之戀到少年的你)5

問題下面的答案,大多會提到:要給自己定位、要學以緻用、要行動起來。這些道理,我想題主們也一定了解,他們或許在裝睡,夢想外在的神奇力量幫助他們,免去滿地荊棘,平步青雲。

誰也不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包括自己本人。周冬雨完全可以繼續演“靜秋”的形象,但是沒有。她發自内心想要改變熒屏形象,才會主動演殺馬特,才會堅持選擇演邊緣人物李安生,才能從清純到鬼馬,再到成熟,一次次用演技打臉所有企圖封死她戲路的人。

叫醒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内在驅動力。克裡•斯帕克曼在《赢者思維》中,總結了挖掘内在驅動力的三大步驟。

01 列出所有你真正有激情、嗜好、特别想追求的各種事情

迷茫、糾結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但是我們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選擇安靜的環境,拿出紙和筆,聆聽内心的欲望之聲,寫下能給自己帶來激情的、自己特别想要嘗試做的和平時經常做的事情。例如:

  • 攀岩
  • 跳舞
  • 演講和主持
  • 甜點
  • 和朋友競争
  • 崗位晉升
  • ……

不用過多思考辨别,把跳出腦海的事情都一一列明,不用管自己能不能做到,隻管誠實大膽地寫出來,直到再也想不到任何新事物了,才算完成自己的激情清單。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從山楂樹之戀到少年的你)6

02 分析識别出每種激情對應的内在驅動力

接下來,分析激情列表中的每一件事情,詳細描述這件事刺激了哪些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找出自己喜歡這件事情的潛在原因,即内在驅動力。《赢者思維》詳細描述了摩托賽車帶來的刺激感:

速度/運動狀态我有一輛我愛不釋手的現代運動型摩托賽車。它的容量是1300c,無論加速和行駛速度都極快。有了它,确實如同我體内也裝了一台加油泵,能調動我腎上腺激素大量分泌。當我把油門踩到底讓賽車加速時,感覺好像有一隻巨手不可思議地将我向前猛推,帶我向浩瀚的宇宙奔去。摩托賽車那極速的爆發力,好像強大到能轉動宇宙的時空一樣。

描述越細緻,越能給人身臨其境的體驗,越能真實反映個體的自我需求。

我們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分析每件事的感官體驗,找的是内在的需求,内心深處的欲望。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五項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所有的體驗基本能在這五項需求找到對應的位置,摩托賽車既有生理刺激,也有掌控刺激帶來的信心。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從山楂樹之戀到少年的你)7

參加工作第一年,遇見一位潮汕妹子,我們住同一間宿舍。她每天加班到晚上9點,回家後還兼職做英語筆譯,不到淩晨1點都不休息。早上5:45準時起床練瑜伽30分鐘,畫畫30分鐘,7:00出發去公司。我常常驚歎她柔柔弱弱的小身軀裡哪來的這麼大精力。熟悉後才知道,她在單親家庭長大,媽媽一生勞累,身體不好,她的目标是在2年内存50萬,讓媽媽退休不再強忍病痛工作。她說她每天都能夢到媽媽退休後頤養天年的滿足神情。

很明顯,她的内在驅動力最原始的動力是她母親健康長壽,渴望保全親情。1975年,德西教授在《内在動機》更加直接地提出了跟内在驅動力相關的三個需求:

  • 能力的需求(competence)
  • 自主性的需求(autonomy)
  • 歸屬的需求(relatedness)

潮汕妹子渴望媽媽硬朗健康地頤養天年,正好屬于歸屬需求,為了滿足這一個需求,她努力工作、做兼職。同時激發了她的能力需求和自主性需求。

把激情列表中的每一件事帶給我們的體驗都完全真實地寫下來,就可以通過下一步找到最核心的需求——内在驅動力的發動機。

03 在一張紙上歸納并合并你的各種内在驅動力

回頭閱讀第二步體驗感的描述内容,圈出重複出現的詞語或者近義詞,統計分析它們出現的頻率。出現頻率越高的感受、詞彙對應的需求,便是最能激發個體鬥志的内在驅動力,便是自己的夢想源頭。

今年央視《開學第一課》,開篇登場的70歲無腿老人夏伯渝,是電影《攀登者》的角色原型之一。1975年,作為中國國家登山隊主力隊員,夏伯渝首次挑戰登珠峰,在海拔7600米的極寒之地出讓睡袋給隊友,導緻雙小腿嚴重凍傷被截肢。但他用了40多年時間,克服無雙腿障礙,戰勝突如其來的癌症,不斷挑戰體能極限,終于在2018年5月14日成為中國第一位登頂珠穆朗瑪峰的無雙腿人士。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從山楂樹之戀到少年的你)8

夏伯渝在訓練

為了登上珠峰,夏伯渝曾經每天5點開始大量運動訓練,負重10公斤深蹲1500個,引體向上100個,俯卧撐360個……這運動量讓年輕人看了都害怕。我們如果為夏伯渝列一張激情列表,分析為什麼做這件事,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一定有“攀登”和“挑戰自我”。

一個人找到自己的内在驅動力,也就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夏伯渝曾在采訪中自曝,“一開始并沒有想去。”成為殘疾、面對癌症,反而讓他對于攀登意願越來越濃厚,因為他對能力的需求,認定攀登是挑戰自我的方式,人生的就應該不斷挑戰自己是他的價值信念。如果不挑戰,就白活了,浪費了。

夏伯渝接收采訪被問道:“您後來選擇以攀岩運動重啟第二人生,也拿了很多世界冠軍。您那時已經是年過五旬的人了,怎麼還能有這樣的鬥志?”他的回答是:“很簡單,我就是要證明自己,咬着牙堅持。因為你不挑戰,就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能力,多少極限。”

夏伯渝的行為可以用“既然……那麼……”的句式總結。既然要挑戰極限,那麼就去登上珠穆朗瑪峰吧;既然已經登上珠穆朗峰,那麼再去攀登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南北極吧。

我們在列表中把最核心的内在驅動力找出來,也可以用“既然……那麼……”來設定執行目标,一步一步完成精彩人生。

寫在最後

《一代宗師》經典台詞: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在這越努力越焦慮的時代,請先停下來,聽聽發自内心的、真實的聲音。應用簡單的三步:列激情清單、描述感官體驗、歸納總結找到自己的内在驅動力。

山楂樹之戀一生隻夠愛一人(從山楂樹之戀到少年的你)9

夏伯渝攀岩

找到自己的小馬達,給自己帶來内在驅動的目标,根據這個目标來做選擇,就像周冬雨選擇不同類型的角色一樣。同時一定要像夏伯渝一樣分配給自己的理想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堅持把攀登幹到底。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裡有這樣一句話:找到你喜愛的工作,你會覺得這一生沒有一天在工作。

啊哈祝願你也早日找到自己的内外驅動力,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動免疫迷茫、焦慮,享受追逐夢想的樂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