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會實現勞動解放嗎?這是當前各個領域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學界對這一問題大多都持較為樂觀的态度,認為智能化生産方式的變革抑或是智能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必然會讓勞動者從勞動中解放出來,獲得“自由”,然後可以去從事自己想從事的事情。這些理論探讨觸及人工智能的社會意義,超越了人工智能單純的技術維度,為學界後續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生長點。但是,這些讨論大多從具體勞動維度,以免除直接勞動形式的技術層面進行人工智能與勞動解放的探讨。這一理論框架在認同人工智能帶來勞動解放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人工智能帶來“失業”的恐慌之中。這一“症結”使得我們有必要立足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視域中,重新審視人工智能與勞動解放的關系。對人工智能能否實現勞動解放問題的回答,應該置于勞動解放是何種勞動解放的理論前提下,以深入勞動解放本質的理論進路去探讨。基于此,我們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規律兩大科學發現出發,對人工智能能否實現勞動解放以及如何實現勞動解放進行探讨。
馬克思主義對勞動解放的把握存在着兩個向度:其一是價值性層面,将勞動解放看作對異化勞動的揚棄,是使勞動回歸人自我發展本身的過程;其二是從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範式出發,認為勞動解放就是自由時間的獲得與擴大,是人們在自由時間中進行全面的發展,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必經的曆史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的确在這兩個方面都為勞動解放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條件,而且在事實上也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關于未來生産方式的“預測”。
人工智能是勞動解放的技術準備
學界對人工智能與勞動解放的技術層面探讨,即認為這種生産方式的變革能夠将人類從危險、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并揚棄異化勞動,符合馬克思對勞動解放的曆史條件探讨。換言之,人工智能隻是勞動解放的曆史條件之一,是勞動解放的技術準備,隻是為勞動解放提供可能性,并不能直接實現勞動解放,更不能簡單地将人工智能技術下的“不勞動”等同于勞動解放。
第一,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與發展本身就是剩餘價值規律在生産力發展上的體現,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資本的自我增殖就是要“提高勞動生産力和最大限度否定必要勞動”。資本最大限度否定必要勞動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其一是選擇減少工資,其二是減少勞動力數量。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勞動會逐漸從生産環節中剝離出來,勞動與生産的分離,意味着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愈來愈依賴于勞動資料的效率。而這種效率則“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這種科學在生産上的應用”。這就是剩餘價值規律在促進生産力發展中必然會出現的趨向于“無人化”“自動化”的智能化生産現象,以及必然會誕生出可以最大限度否定必要勞動和最大限度依賴固定資本的“無人化”生産變革的“馬克思預測”。
第二,人工智能為勞動解放提供了固定資本形式和勞動形态上的技術準備。其一,人工智能為勞動解放提供了固定資本形式上的技術準備。學界在技術路徑上認為人工智能實現勞動解放的流行觀點是認為人工智能由于技術上的突破,已經成為獨立的剩餘價值來源,可以讓人工智能從事生産勞動,進而通過剝削人工智能的方式代替對勞動者的剝削,實現無産階級的解放。這樣所有人都可以在自由時間内從事自由全面發展的勞動。但是,将固定資本看作獨立的剩餘價值來源恰好是馬克思所要批判的。所以,人工智能對勞動解放的技術準備并不是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剩餘價值來源,而是形成了一個可以保存價值并能高效率生産使用價值和轉移價值的固定資本形式。其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機器“智能”的賦予,改變了人類勞動的曆史樣态和組織形式,從而加快了勞動從生産環節中獨立出來的過程。
第三,人工智能全域性賦能的獨特價值,觸及了勞動解放中的勞動者本身,豐富了人的社會關系,為揚棄異化勞動和推動人的自由勞動和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準備。
然而,異化勞動産生的根源是私有制,并不是生産力水平低下。隻要工人依舊不掌握生産資料,那麼在雇傭勞動關系中,工人得到的隻能是勞動力價格,付出的卻是整個勞動。如此一來,異化勞動就會一直存在,勞動就無法複歸到“自由的生命表現”上來。即便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機器取代人成為現實,但是在私有制不變的情況下,也隻會生産出新的異化勞動形式。例如,随着工業化、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人們一些早期的異化勞動形式在生産方式變革中被機器取代了。但是,現代社會出現了新的異化勞動現象,包括“996”上班模式、居家辦公形式、智能監控上班模式等。可見,生産力的發展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克服異化勞動,實現勞動解放。人工智能隻是為勞動解放提供一個技術上的準備。因此,為了更加全面揭示人工智能與勞動解放的關系,我們有必要引入私有制概念,在私有制關系中重新衡量人工智能是如何促進有限度的勞動解放的。
私有制條件下人工智能有限的勞動解放
勞動解放的科學路徑是自由時間的獲得與擴大。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最大限度地減少必要勞動,從而最大限度地生産出剩餘勞動時間也就是剩餘價值。那麼,可否就簡單地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就必然會讓人們免于異化勞動,獲得更多的自由時間,從而實現勞動解放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必須要放在私有制中的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的理論框架中,才能獲得全面準确的答案。
第一,人工智能的使用和勞動的“免除”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這雖然是曆史發展的趨勢,但卻是以能否獲得剩餘價值作為前提條件。所以在私有制條件下,能否使用人工智能來促進勞動解放,要受資本增殖的規律所限制。簡單地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出現就會必然促進生産方式變革,促進人的勞動解放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第二,即便人工智能技術被運用于生産方式變革,但是在私有制條件情況下,人工智能技術所節省下來的剩餘勞動時間,也不一定會被勞動者獲得。因為在私有制條件下,智能機器的使用并不會自然而然地使人們獲得自由時間,反而是試圖将剩餘時間轉化為剩餘勞動。
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商品交換規律承認下的資本家與工人圍繞自由時間的權利之争現象,隻有工人階級具備了自己的階級意識,從自在階級走向自為階級,才能具有階級力量,與資本家進行自由時間的争奪。
人工智能時代一方面存在着促進人們自由時間不斷擴大的趨勢;另一方面又蘊含着将自由時間轉化為剩餘勞動的剩餘價值規律。如果忽視了階級因素在促進自由時間轉化方面的作用,而僅僅寄希望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那麼在這種時代悖論下,就意味着寄托于人工智能實現勞動解放的設想在事實上已經破産了。
第三,即便勞動者獲得了剩餘勞動時間,也不一定會将其作為自由全面發展的自由時間。這是因為,資本在追逐剩餘價值的過程中,客觀地促進了消費的全面擴張,不斷生産和再生産出人們新的需要,其中很多都是虛假需求。人們在自由時間裡,看泡沫劇、逛街與購物,消費着自己空餘時間的同時,也消費着由資本全面擴張帶來的全面生産。如此一來,人們雖然從生産環節中被解放出來并獲得了自由時間,但是在消費環節又使得自己的自由時間以消費的形式被資本占有了,從而幫助資本完成自我增殖的閉環。因此,抛開資本邏輯來單獨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容易造成片面的樂觀。馬克思就很清晰地認識到,機器生産本身有利于人的解放,但是被資本主義應用後,就會造成諸多悖論性問題。
所以,在資本還是必經的曆史階段中,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與否以及對勞動解放所提供的技術準備都是有限的,受到資本增殖的限制。人工智能隻是勞動解放的一個必須的技術條件,而且在私有制條件下隻能實現有限度的勞動解放。
作者單位:複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摘自《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年2期,薛剛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