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一路有娃」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臘月二十六林強放年假,帶着妻子和倆兒子從外地回來了;正月初一和初二,他卻不能在老家過年,工作繁忙,公司安排他值班。
在老家,初一走親訪友,街坊鄰居之間相互拜年,親人和朋友間還要給晚輩發紅包。老家人都比較戀家,每逢過年,天南海北在外漂泊的人們,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回家過年、團聚!
提前拜年
無奈,身在職場、身不由己,林強隻好提前拜年。按照距離遠近,前天先去了大姑姑家裡。大姑姑兩口子是雙職工,當時不允許要二胎,隻有一個已經出嫁的女兒,初二才來拜年。
近兩年沒見了,大姑姑第一次見林強的二寶,無比親切,抱起來親了左臉親右臉。除了做飯時間,一直抱着孩子,舍得的放下,喜歡的不得了,似乎想要用一天的時間彌補兩年的懷抱。
期間,大姑姑給了倆孩子100元紅包/人。老婆提醒孩子:“給姑奶奶說‘謝謝’,再拜個年!”四歲的大寶認真的看了一眼對方,禮貌的高聲回應:“謝謝姑奶奶,新年好!”兩歲的二寶雖然不太會說話,但也學哥哥雙手作揖,咧着嘴笑個不停。
林強和妻兒常年在外,回家次數很少,大兒子來過兩次,小兒子第一次回來。各位長輩的面孔,兩個孩子極其生疏,可是這一來二往的收紅包,語言互動,孩子們迅速領悟這層關系,很快熟識起來。
倆兒子不再黏着父母,自個兒在陌生的環境玩耍起來,有需求主動找“姑奶奶”求助。愉快的一天結束了,兒子們比林強想象的更容易适應環境,這讓他意外又開心。
表弟不給兒子紅包,還用給侄女紅包嗎?
林強的二姑姑家有個兒子,結婚早,現在有一個3歲的女兒。表弟家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女,快兩年沒見了,于情于理都應該給。所以昨天去拜年之前,就給孩子包好了100元的紅包。
去年過年林強沒有回家,但是作為舅老爺的父親給了外孫女100元。過年就是這樣,給對方的孩子發紅包的同時,自己的孩子也會收到同等金額的紅包。這是約定俗成的禮數,不要抱怨自己孩子少。
進門後,姑父忙着招呼林強喝酒,姑姑塞給每個孩子100元紅包,表弟無動于衷(一般自己孩子多,會自覺讓對方先給)。妻子犯難了,不知道紅包該怎麼發?她把林強叫到一邊,開始商量這事:
“該不該給侄女紅包”?
林強:給吧,兩年沒見侄女了……
“表弟也兩年沒見他的倆侄子了”
林強:那不是姑姑已經給孩子紅包了?不能隻“收”不“出”啊!
“正月裡他們去給爸拜年,爸又不是不給她”
林強:咱們倆兒子,反正不吃虧!
“話可不能這麼說,咱們一個兒子的時候,給别人家兩三個孩子的紅包都是同等金額……”
林強也開始犯難,自己從小到大,耳濡目染都如妻子所說。
大姑姑家一直都是隻有一個表弟,每年她給自己和妹妹、小姑姑家的表弟和表妹的紅包金額,都跟父親出的錢一樣多。多年過去了,人家從未抱怨。
自家一個孩子,對方兩個,收到100元紅包後,分成倆50元給人家孩子,斤斤計較,這樣是絕對不可以的。不走禮數,反而容易激發矛盾。不能拿“孩子少”當借口,從而平均分給對方多個孩子。
識大體,不計較
倆兒子都收到紅包,侄女卻沒有,為了緩解孩子們聚在一起的尴尬局面,林強還是給了侄女100元紅包。林強識大體,重視親情,妻子理解他,沒再勉強。至于表弟發不發紅包,或者發多少,那是他的事!
正月初二晚上,林強接到父親電話,原來表弟下午也離開老家去了外地,而正月初一和初二兩天也沒有去家裡拜年。“既然時間安排不過來,為什麼不年前……”話問到一半後,立馬沉默,林強恍然大悟!
其實,過年就是圖個熱鬧的氛圍,給晚輩們發紅包不僅是一種儀式感,更是把“疼愛之心”用形式表達了出來。一家人團結最重要,不要太計較。每筆賬都算得那麼細,還是親人嗎?傷了和氣,不值得。
——今日話題——
林強的安排妥當嗎?不同家庭間的子女個數不對等,您是怎麼發紅包的呢?一起在評論區聊聊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