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雌黃”原是一種可以提取某種成分以作顔色的礦物質。古代館閣新書淨本有寫錯字的,校改之法有數種:一是刮洗,但會傷紙;二是貼紙,但易脫落;三是塗粉,但字仍隐約可見。這些方法都各有缺陷,唯有用雌黃塗之(古時寫字用黃紙),才能一塗即去,且經久不脫。因此世人稱改竄文字為“雌黃”。西晉大臣王衍能言善辯,喜談“老莊”之學說。他發現言論中有不妥之處,便随口更正,就像人家用雌黃改錯字一樣。故有“雌黃出其唇吻”之語,當時人稱之為“口中雌黃”。後來,世人再加以引申,把不顧事實随口亂說叫做“信口雌黃”。
【王衍】西晉大臣。字夷甫(256年-311年),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出身士族,曾任中書令、尚書令、太尉等職。
『信口雌黃』比喻不顧事實,随口亂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