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帶着每月的重點新書推薦欄目來啦!
照例,我們從本月出版的百餘種新書中,精挑細選出4本最值得讀的好書!
如果你對中信出版每月出的書有選擇困難症,如果你時間有限,隻想讀幾本最值得看的書,就照着這個書單來挑吧~
《毫無意義的工作》
[美] 大衛·格雷伯 著
這是一本還沒有正式出版就火了的書,2013年,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網站上發表了一篇《談談“狗屁工作”現象》文章,幾周内收獲了超百萬次的閱讀點擊,并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
随後格雷伯教授将文章的議題寫成了書“Bullshit Jobs”,引發全球讨論,輸出17種語言,迅速成為《衛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的熱議好書。而中文版還未上市就有讀者在後台問阿信出版信息,微博的一條新書預告得到了劉擎、李松蔚等國内學者老師的紛紛轉發,閱讀量超百萬。
阿信隻能說,全球範圍内,大家都苦這種工作久矣(雖然阿信更喜歡原文書名,但用了可能大家就看不到這本書了)。
凱恩斯曾在20世紀30年代預言:到20世紀末,科技水平将足夠進步,人們每周的工作時長會縮短至15小時,意味着一天隻用工作3-4小時。但現實卻恰恰相反,科技的進步卻讓我們更忙碌,工作時間更長。
各種各樣看起來高大上但實際上毫無意義的工作應運而生。似乎有人專門發明一些毫無意義的工作,隻是為了讓大家一直一直工作。
這讓阿信想起有人說過,一堆人天天想着發明表格,又創造了五倍的人來填表,加兩倍的人來審表。大家都很忙,卻沒人敢問:“沒這些表,又能怎麼樣呢?”
一項面向英國人的民意調查顯示,超過1/3的人(37%)表示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對他人對社會沒有貢獻。同時,50%的人表示有,13%的人說拿不準。
究其原因,格雷伯說,毫無意義工作的功能不在于提高效率和産出,而在于維持現有的秩序、維持既定的權力關系。
那麼,什麼是“毫無意義的工作”?它是如何産生的?又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礙個人價值的實現的?為何還有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情況是必然的、正常的,甚至是可取的?
在書中,格雷伯以犀利的筆觸,将自己的觀察、研究與反思悉數呈現,以社會學、經濟學和大曆史視角,對勞動價值進行讨論,揭示效率和不公平的根源性問題,幫助社會和個人回歸價值, 他說:
人們隻有掌控自我時間,才能發揮天賦和創造力,邁入追尋精神價值的生活,這才是社會和文明的真正進步。
不妨用這本書,給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按一下暫停鍵,重新打量一下自己的工作,在要麼繼續忍受不喜歡的工作要麼失業之外,有沒有第三種選擇?
《失落之城》
[美] 安娜麗·紐伊茨 著
這本書的副書名叫“四座世界古城的生與死”,書如其名,這本書探訪了四座一度輝煌的古城,并揭開了它們的興衰史。
這四座古城分别是:恰塔霍裕克、吳哥、龐貝、卡霍基亞,它們分别是世界最早的城市、中世紀南亞密林掩映中的巨型城市、歐洲文明的精神伊甸園、美洲密西西比文化之心。
它們曾是文明的心髒,将活力輻射向四方——然而人們終究抛棄了它們。曾經的文明心髒不再跳動,變成了傳說之中的“失落之城”。
這些城市的居民曾經如何生活,創造了怎樣的文化?城市因何而興,又因何而沒落?離開之後,居民去了哪裡?隕落的城市留下了怎樣的遺産,又如何塑造了曆史?
作者安娜麗·紐伊茨在過去數年間,四處尋訪廢棄的城市,拜訪考古學家,親身參與考古發掘,帶回關于這四座城市的前沿資料,試圖去探尋一座座輝煌的城市為何竟淪為死寂的廢墟,小說般刻畫千百年前的城市生活與它們戲劇性的衰落,揭開四座偉大城市塵封的秘密。
有趣的是,這本書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平民大衆,于是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城市從無到有的發展大勢,還能看到一個石器時代婦女的日常生活、一對龐貝兄弟的商業浮沉……透過勞工、婦女、奴隸、移民等支撐着城市而默默無聞的普通人,讓我們以平視的角度重新審視文明古城。
回望曆史,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瓦解了輝煌的城市?是政治動蕩,或是自然災害?這本書将帶我們透視壓垮一個城市的種種原因。
阿信讀這本書時,也一直在想:我們如今生活的繁華都市也會有“失落”的一天嗎?
在不安定的時代,《失落之城》将給我們帶來看待城市、看待文明、看待我們自身的全新視角。
《長壽》
[美] 大衛·辛克萊 [美] 馬修·拉普蘭特著
人類能長生不老嗎?這個想法貌似瘋狂,卻一直是科學家進行嚴肅科學研究的課題。
這本書便是哈佛醫學院遺傳學教授、“抗老教父”大衛·辛克萊關于“長壽”的研究成果。
這本書全面揭示長壽時代的經濟、投資、健康、教育、技術新生态。從“衰老的科學原理”“如何實現長壽”“長壽時代的人生規劃”三個角度出發,颠覆我們的認知,并重塑我們的行為軌迹。
對決策者來說,如何逐漸摒棄現有人均壽命80歲的框架,而用人均壽命100甚至120歲的框架,重新思考社會保障、政治體制、醫療研發、資源重組。誰能夠提前布局、合理規劃,誰就走在世界的前列。
對普通人來說,書中也提供了可執行的健康指南:減少DNA的人為破壞,如不抽煙(二手煙)、注意防曬、少照X光、少吃煙熏食品;提升細胞活性需要我們改變生活習慣,适當“自虐”,不定期給自己造點“苦頭”,如間歇性斷食、多吃植物蛋白、定期高強度鍛煉等。
最後,阿信想說,長壽不僅僅是延長生命,還要活得更健康,在老年時期也能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态才是王道。
《用點心1:中國點心太棒了》
李舒 主編
國潮點心文化MOOK創刊号,一本還原中式點心魅力和生命力之書。
曾幾何時,國内的點心似乎越來越“和風化”,樣子越來越小,顔色越來越鮮豔,真正的中式點心卻慢慢失去了市場。
可是,中式點心是多麼迷人、多麼有生命力、多麼有消費認知基礎的食物啊。
1972年10月,在新疆阿斯塔納古墓群,考古人員發現的陶碗裡盛放着各式保存十分完好的點心。這些點心造型華美,有圓形、三角形,有的甚至有着寶相花紋,距今至少已有1000多年。
而今天,當我們走在洛陽街頭,吃着金麻棗、甜鹹餅等“老八件”時,大概想不到,這些點心,恰恰是幾百年前的古人流傳下來的。
從這個角度看,點心也是另一種唐詩,另一種宋詞,另一種元曲,在那些香甜的碎屑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傳承千年的文化。
這本小書将追根溯源,縱覽、盤點、反複審視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點心。
從色、形、味、藝入手,帶我們快速熟悉中國點心的方方面面,并借此一窺中國各地的口味、風情乃至街頭巷聞,親手展開一張妙不可言的點心長畫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